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市政府设立“化工产业调整振兴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点项目、名牌产品和领先技术,以贷款贴息或资金补助的形式支持化工产业发展。
(十一)抢抓发展机遇,推动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布署和《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加快石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筛选符合国家要求的项目,争取国债资金支持。认真落实我市《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和《鼓励企业项目建设办法》,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化工项目,提升化工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十二)优化要素配置,缓解资源制约。对符合振兴规划和重点产业支撑项目条件的重大建设项目及产业聚集区,优先申报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或产业聚集区,保证项目建设用地和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优先配置,污染物排放指标优先予以调剂。鼓励企业合理用水、分级用水、减少直排,使化工行业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
(十三)依托比较优势,加强战略合作。把引进战略投资、寻求对外合作作为加快我市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继续拓展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集团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推进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晋煤集团、阳煤集团、神华集团、旭阳集团的战略合作,促进我市煤化工产业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寻求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合资合作,加快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山西、内蒙古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保障我市能源供给。
(十四)落实国家政策,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对重组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根据相关政策进行减免,对重组企业在融资信贷、税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并购拥有知名品牌的市外企业,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十五)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备案程序,实施项目审批问责制。加强高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努力降低能耗,全面落实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和差别排污费政策,引导企业上大压小,淘汰落后工艺、装置及生产能力。积极推广粉煤灰建材、电石渣制水泥等“三废”综合利用技术,省市级节能奖励资金要重点支持企业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而实施的技术革新、改造等,促进化工产业节能减排工作实现新突破。
(十六)依托信息技术,强化自主创新。针对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降耗等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制定技术创新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支持重点化工企业建立省级及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管理及运营模式,提升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五、认真组织规划实施
(十七)明确职责分工。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切实把加快化工产业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本实施意见。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本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政策措施,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十八)建立协调机制。建立调整和振兴化工产业协调机制,成立石家庄市化工产业调整振兴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牵头,发改、工业、财政、国土、环保、规划等部门参加,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加快组建市化工工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贸易促进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及时反映行业情况及企业诉求,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促进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附件:
1.石家庄化工产业调整振兴重点建设项目表(略)
2.石家庄化工产业调整振兴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略)
关于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实施意见》,加快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步伐,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产业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产业现状。近年来,在国家、省、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下,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相继被命名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5-200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6%。到2008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在统企业149家,从业人员3.28万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2.8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14.4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工业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16.8%。形成了以通信、计算机信息服务、软件与系统集成、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仪器和设备、电力电子、光电子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中电科集团13所、54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半导体照明芯片、硅外延材料、微波功率器件、射频集成电路、卫星导航通信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石家庄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河北冀雅电子有限公司、河北四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石家庄国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液晶材料、液晶显示模块、光纤活动连接器、高性能电源等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全市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90家,通过登记的软件产品375项,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企业41家,分别占全省的35%、24%和69%。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是河北省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合作建设的重点项目,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投产项目14个,在建项目5个,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这些都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小,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二是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少;三是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周期长;四是高附加值电子信息整机产品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五是投融资体系不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扶持创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投融资管理等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二)面临形势。当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我市电子信息行业部分企业经济指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部分项目投资计划放缓。但危机和挑战中也同时蕴藏着机遇,经过新一轮的洗牌后,全国各地电子信息产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我国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宏观形势,国家、省分别出台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和实施意见,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电子信息产业高渗透性、高融合性和先导地位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三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和54所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和省大力支持下,拥有了一批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在市所合作有效机制建立后孕育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四是一批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正在加快发展,将成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发展思路。抓住当前国家和省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良好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以基地园区、产业链和项目为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缩短产业化周期,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产业倍增,使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四)发展目标。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到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5亿元,年均增长40%;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42%;实现利税32亿元,年均增长30%。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1年,全市电子信息领域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由22个发展到30个。
促进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2009-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1.2-1.5万个。
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优势产品规模快速提高,市区西部信息产业带初步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卫星导航和通信产业基地在全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五)促进产业集聚。以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高标准规划西部信息产业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和54所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通信系统、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地面接收传输设备和应用芯片、节能及电力电子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产业,利用园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条件,发挥两所的创新实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积极引进新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基地,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和水平。加快石家庄软件园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六)加快产业链建设。依托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半导体照明、节能与能源电子、通信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公共安全、液晶和平板显示等六大产业链建设。1.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依托13所及控股的同辉公司,加快推进芯片、封装、材料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中高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力推进半导体照明在我市的应用示范建设。依托普兴公司建设我国规模最大的硅外延材料生产基地。依托京华电子建设LED显示屏生产基地。2.节能与能源电子产业链,依托13所和54所,建设中央空调、节电器、电力能源管理系统、通信机房恒温恒湿节电控制系统、恒压供水(气)节电控制系统、高耗能企业综合节能控制系统等。3.通信信息系统产业链,依托54所加快卫星终端设备、卫星广播设备、广播接收站设备、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信天线、航空电子系统设备、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等实现产业化,依托13所建设射频模块扩产项目,依托四方通信加快建设光纤活动连接器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4.卫星导航定位产业链,依托54所加快建设多模卫星导航接收机、各类BD-2导航用户终端、OEM版终端等产品,以及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北斗二代民用产品、增强系统与增值运营等项目,依托13所建设多模式卫星导航系统接收前端芯片及模块产业化项目。5.公共安全产业链,依托54所加快建设无线电监测系统、电子警察、传感器及相关设备等产品的发展。6.液晶和平板显示产业链,依托永生华清、迈尔斯通、鹿泉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建设液晶材料生产基地,依托冀雅电子、河北东旭建设平板显示生产基地,尽快做大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