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完善生物产业投融资体系。尽快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政府担保公司及风险投资基金,构建融资平台,为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提供重要的帮扶支持,为生物产业建设项目进行融资和提供贷款担保,对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特别是对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强的中小生物企业进行扶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共同推动我国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建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与我市融资平台共同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使我市生物产业投融资和担保平台逐步发展壮大。
(十四)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认定评价工作,不断提高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实施更为主动的知识产权战略,鼓励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为生物产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十五)为生物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主动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加强舆论支持和引导,重视企业,尊重企业家,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宽松环境。尽快建立生物产业基地管委会工作机制,制定基地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改善基地发展环境,加强组织协调,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基地快速发展。尽快成立石家庄市生物产业协会,组织技术交流和产业发展战略研讨,对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统计、监测和分析,为基地建设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五、认真组织规划实施
(十六)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真执行生物产业振兴规划,市直部门要按照重点工作分工及工作进度安排,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按时完成。
(十七)各县(市)、区和各产业聚集区要按照规划项目的时间节点,抓好项目建设的各项组织工作,明确责任人,建立责任制,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附件:
1.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略)
2.重点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略)
关于现代服务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
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抓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机遇,构建具有石家庄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据《石家庄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产业基础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在壮大规模、调整结构、拓展领域和吸纳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0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104亿元,跨上千亿元台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较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二是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房地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均高于全市GDP平均增速,高于传统服务业增速,比重逐步上升。三是投资比重较快上升。2008年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1亿元,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6.8%提高到52.6%。四是从业人员比例提高。按照单位从业人员统计口径,全市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为51.24万人,占全市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59.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较“十五”末提高0.9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一是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26位。二是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偏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比重偏高,现代和新兴服务业虽发展较快,但所占比重依然偏低。三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2008年,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2%,县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相差35个百分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拓展领域、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功能为主要目标,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完善生活性服务业,将服务业打造成为全市的第一主导产业,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工业、农业、和谐社会互动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力争用三年(2009-2011年)时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GDP比重由目前的25.6%提高到34%,生活性服务业比重由目前13.3%提高到16%,结构优化的目标基本实现;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5%,成为稳定和吸纳就业的主导领域。
三、发展重点
以做大做强为目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会展等行业,形成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产业。
(一)现代物流业。立足我市区位交通优势,构建“东出西进、承南接北”大物流格局。加快物流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利用先进技术、信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现代物流业的突破性发展。到2011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8年的9.2%提高到12%。
1.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10+X”物流业重大项目为着力点,抓好35项总投资368亿元的现代物流业重点支撑项目。一是突出抓好2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特大项目。①广东昊天集团承建的华北物流城,规划占地5000亩,总投资91亿元。②石家庄鼎坚五金机电市场有限公司承建的河北鼎坚物流园区,规划占地3000亩,总投资50亿元。二是重点抓好6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①石家庄内陆港国际保税物流园区,总投资27.4亿元,占地2300亩,②华北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项目,占地2000亩,总投资15亿元。③石家庄北方农产品物流中心,占地1000亩,总投资15亿元。④正定国际物流园区,占地1500亩,总投资12.6亿元。⑤城市商品配送中心,占地1000亩,总投资12亿元。⑥石家庄装备制造业基地百营物流中心,占地450亩,总投资10亿元。三是其它物流业项目。投资6.1亿元的华北汽车物流中心、投资3亿元的中国北方农资安全检测物流配送中心、投资1.7亿元的烟草物流中心等27个现代物流重点支撑项目。
2.积极推进物流服务外包。大力推进企业物流业务剥离,选择10家大型工商企业,作为企业物流剥离试点单位,以增加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量。同时加快对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综合电子信息、技术和商务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信息服务,为工商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实现物流服务外包创造条件。
(二)商贸流通业。以大型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商品市场改造升级、便民利民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商贸流通环境,提升服务档次,巩固“华北重要商埠”地位。到2011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8.5%提高到11%。
1.加快“20+X”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一是重点抓好正定国际小商品城、万象天成、河北开元环球中心等19个总投资239.7亿元的在建项目的建设工作,加快投资和建设进度,早竣工、早见效。二是加强协调,力促祥云国际、石家庄万达广场、北方药博园等18个总投资418亿元的前期项目加快规划审批、土地收储、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尽快开工。三是强力推进谋划项目进展,对江苏雨润集团城市综合体等6个总投资89.8亿元的谋划项目,抓紧落实项目条件,尽早投入实质运作。同时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谋划充实“20+X”项目,打造一批我市商贸服务业的标志性工程和重量级品牌企业。
2.加大市场升级改造力度,提升商品市场档次。一是按照《新华集贸中心市场升级改造规划设计方案》和《南三条市场升级改造规划设计方案》,加快两大市场升级改造步伐,改善购物环境、提升经营业态,树立两大市场新形象;结合正定国际小商品城建设,形成三足鼎立、南北呼应、功能互补的大市场格局。二是加大二环路批发贸易区整合力度。依照“重心外移、适度集中”的基本思路,对二环路以内的汽车、五金、日用百货及蔬菜食品等专业市场进行整合、迁建,鼓励龙头企业谋划建设石环批发贸易集聚区,形成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批发贸易产业集群。三是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升辛集皮革、正定板材、高邑蔬菜、藁城禽蛋、新乐花生米、晋州布匹、无极皮毛等一批产地型市场水平,实施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提高硬件设施和服务档次,推动地方特色产品和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地方财政的支柱。
3.大力推进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连锁优势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建设,发展便利店(超市)、早餐快餐店、标准化肉菜店等便民设施。研究制定便民综合市场建设标准,规范社区快餐大排档经营管理,年内市区新建、改建便民综合市场要达到60个以上,社区快餐大排档要达到80家以上,并随着城市发展和群众需求适度发展,不断增加。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进一步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点功能,向多功能、综合性服务方向过渡。
(三)金融保险业。支持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市华北南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到2011年,金融保险业占全市GDP比重由2008年的3.2%提高到4.5%。
1.建设金融服务聚集区。积极打造自强路金融街,加强配套设施、服务要素等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和鼓励中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来石创办分支机构,重点做好招商、兴业、东亚、汇丰等银行及工商银行信用卡服务中心入驻我市工作。谋划建设滨河新区金融产业园;抓好总投资10亿元的中银广场建设,形成省会金融服务的高端商务平台。
2.鼓励引导金融保险业务创新。支持商业银行拓展信贷、国际金融业务,大力发展金融租赁、质押典当、商业代理、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金融业务,积极发展信用卡服务中心、数据存储交换中心等配套服务业务;支持保险机构大力发展新兴险种,满足社会保险需求;引导、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农村新型金融合作组织的建设发展;加快金融机构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电子汇兑、网络银行等现代交易方式;鼓励地方银行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