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整合提升冶金工业。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按照“抓品种、抓质量、抓整合”的总体要求和“扶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指导方针,钢材品种向汽车专用钢、特钢棒材方向调整,减少市场过剩的建筑钢材产品的生产,保留原有的高速工具钢材的生产。重点支持石钢、鹿钢、敬业、澳森等优势企业,着力建设澳森公司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改造、河北盈德气体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河北丰达公司年产100万吨熔融还原金属化球团烧结技改等项目,重点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普通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0-30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四年翻番。
8.优化提升建材工业。围绕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建材,优化建筑陶瓷、石材、板材等产品结构,重点支持金隅鼎鑫水泥、曲寨水泥、银港人造板、力马建陶等优势企业,大力推进以鹿泉九里山、宜安镇为中心的水泥产业集群,以正定北早现乡为中心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以灵寿和平山为中心的石材工业小区,以高邑富村乡、万城乡为中心的建筑陶瓷小区建设,着力建设河北乾昊集团责任有限公司50万吨碳酸钙系列产品、高邑力马陶瓷有限公司高新建陶产业基地、赞皇金隅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石家庄玉晶玻璃有限公司超白压延玻璃等项目,重点淘汰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水泥生产线。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四年翻番。
三、政策措施和实现途径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产业调整振兴有关政策。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扩大内需相关政策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发展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全市产业战略转型。要按照国家规划、省实施意见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扶持重点,认真分析我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着眼发挥比较优势,构建省会现代产业体系,制定我市主导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成立石家庄市产业调整振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认真做好项目谋划筛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顺势而为,加快发展。
(二)设立市主导产业调整振兴专项资金。利用专项资金对列入国家规划和省实施意见,并争得资金支持的项目和企业,按要求比例进行配套。以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列入市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的项目和企业加快发展。对争得国家、省资金支持的项目,按争取资金额的2%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企业谋划项目、争取资金的积极性。专项资金的具体数额和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和市发改委研究提出,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抓住国家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重视发挥商业银行金融主渠道作用,搭建银企沟通平台,促进银企对接,努力保障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供给。优先支持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省、市实施意见的重点企业利用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通资金。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金扩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设立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充分利用市发展投资公司等政府投融资平台,为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四)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认真落实我市《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县(市)区争先进位考核办法》和《鼓励企业项目建设办法》等,实行能者上、庸者下,营造全市上下狠抓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继续推行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全程跟踪管理机制,落实建设条件和扶持政策,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特别是围绕国家、省支持重点,谋划一批符合我市实际情况,成长性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型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参与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和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盘子,最大限度争取省预留土地指标。按照谋划项目抓落地,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达产的工作思路,建立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项目良性循环体系。
(五)支持引导产业聚集。尽快研究出台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指导意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针对各产业的不同特点,加强对产业聚集区的分类指导,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产业聚集区选址要与城市、城镇发展相结合,优先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产业聚集发展提供必要空间。落实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优惠政策,支持城区企业到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各县(市)也要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分散设立的企业向产业聚集区集中。自2010年起,新建工业项目选址不在聚集区内的,原则上不予审批,不提供土地、资金、电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对于跨行政区域聚集的重大项目,由市财政制定税收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分享的政策。
(六)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作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来抓,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企业自建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的,由市财政给予补贴。在科技研发投入,项目贴息资金,新产品开发补助等方面向重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倾斜,切实落实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所得税前抵扣政策。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利用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组织实施我市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设计院所联合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落实《高新技术成果落地石家庄奖励办法》。对高新技术成果持有人和产业化投资者实行重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革新招商方式,倡导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风尚,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鼓励企业抓住金融危机导致国际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项目、技术、人才引进成本降低的机遇,积极开展海外招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战略合作,特别是与大型央企的合作。已开展合作的,要加快项目建设进程,继续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已有合作意向的,要加大洽谈力度,争取早日签约。对尚未接洽的大集团、大公司,认真研究其发展动态和合作意向,积极寻找与我市产业的对接点,主动对接洽谈,争取开展战略合作。加强与先进地区特别是京津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八)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以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严格控制能源、资源消耗高的企业规模增长,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关键技术、清洁生产集成技术,推动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改造。对在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并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产品和技术,由政府采购或补贴,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备案程序,实施项目审批问责制。继续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建立淘汰落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上大压小、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的工艺装置及生产能力。将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政府和各重点企业,严格考核奖惩。
附件:
1.全市工业增加值倍增计划目标表(略)
2.石家庄工业倍增计划重点建设项目表(略)
关于生物(医药)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战略部署和我市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振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使之尽快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产业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产业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在国家、省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相继组织实施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使基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化学原料药、中药、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新型药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兽药为主要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华药、石药、神威、以岭、四药、威远、远征等一批大型生物企业集团,抗生素、维生素、软胶囊、中药颗粒剂、大输液、肝素钠、基因工程药物、阿维菌素等生产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拥有了一批生物产品知名品牌,建立了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5年成为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经过全市的共同努力,基地建设实现了良好的起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物基地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2008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利税45亿元,出口创汇8亿美元。生物产业规模和研发能力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业布局趋向合理,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公共服务平台开始发挥作用,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具备上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低端产品比重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少,产品结构亟待优化;生物产业新领域项目少,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人才引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适应新形势需要;企业面临搬迁调整,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项目增量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对外开放度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面临形势。生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本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高增长产业,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发展生物产业的战略,抢占战略制高点。在我国,生物产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相继印发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目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战略部署,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都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之一的生物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发展生物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截止到2008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批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这些基地都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一大批建设项目将在今后几年陆续实施,产业竞争、区域竞争将十分激烈。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在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市作为国家批准的第一批生物产业基地,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如果不加快生物产业振兴和发展,就将在新一轮竞争中丧失机遇和优势。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振兴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意义,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尽快形成我市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的最重要载体和第一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