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1.加快水资源工程建设。推进开县鲤鱼塘、南川金佛山大型水库以及大足玉滩、巴南观景口、渝北观音洞等主城区后备水源工程和“泽渝”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与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建设乡镇供水和农村人饮工程。

  2.提高用水效率。积极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187立方米降低到160立方米以下。加强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灌溉用水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城镇供水管网设施改造,大力推广和使用节水器具。积极推行中水回用,建设一批中水处理和回收利用项目。

  3.加强水环境保护。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推进乡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及养殖污染防治,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排污许可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4.加强防汛抗旱应急体系建设。通过不断加强防汛抗旱应急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抢险体系、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及设施建设,全力推进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建成气象、水文、旱情、工情自动收发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和防汛抗旱数据库,全面提高全市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三)林业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加快修订《重庆市林地保护管理条例》、《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增加和强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条款。抓紧制定《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自然保护区质量。严格执行《重庆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办法》,有效管护森林资源。充实资源监测、森林植物检疫、种苗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林业职能管理机构,提高监测预警、检疫御灾等能力建设。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森林防火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监测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研究选育耐旱、耐寒、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

  (四)生物多样性。

  1.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启动实施生态功能保护区示范项目。重点建设渝东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育区、渝东南岩溶脆弱生态保护区等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将主城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真武山脉、铜锣山脉、中梁山脉建成都市发达经济圈生态屏障保护区。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启动建设长寿湖、澎溪河和大洪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三峡库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重建示范工程。加强城市湿地保护,防治湿地污染和湿地破坏,划分城市湿地禁建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用地。

  2.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修编完善全市自然保护区规划,在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的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及自然遗迹地,优先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国家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研究水平,促进自然保护区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警告、升降级制度。探索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移民,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搬迁扶贫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争取新建和升级自然保护区12个。

  3.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开展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编制全市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建立珍稀物种、特有物种等生物资源信息库以及基因资源库。加强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重点实施金钱豹、金丝猴、黑叶猴、崖柏、红豆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立野生金荞麦、野生青蒿、野生大豆等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建立都市发达经济圈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基地。

  (五)人居环境与健康。

  1.完善城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高温热浪和暴雨的可能变化,强化绿地、水面的调节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布局和实施中,考虑气候变化的格局和影响。研究将人居环境建设和人体健康改善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与之配套的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设施。

  2.突出重点,控制与气候相关的公众健康的疾病流行。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并影响生态,进而出现疾病流行病学的新变化,开展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监测,健全监测报告系统,完善疾病传播控制和应急能力建设。

  3.加强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开展重庆地区人体健康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脆弱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重庆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高温热浪、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对敏感疾病发生率的影响,便于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措施。

  (六)三峡库区

  根据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及相关专项规划,全面开展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库区支流综合整治试点、工业污染治理、船舶流动源污染治理、库底清理及漂浮物打捞及库区水环境监测能力项目建设,切实保护好库区水体环境。争取国家实施三峡库区防护林工程,大力推进库区林业生态建设。加强库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遏制水土流失恶化趋势。推进库区消落带治理。实施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域移民工作,使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加强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监测、诊断和预估。在库区建立更加密集的气候监测网,以及气候变化诊断、预测、预估模型,开展三峡库区气候变化应对研究。加强库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