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产品市场流通。
1.区域布局。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重点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改造提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以滕州市蔬菜批发市场、市中区利民批发市场、峄城区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为重点的中心批发市场,以桑村红椒批发市场、常庄兔毛批发市场、界河马铃薯批发市场等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以及以各乡镇驻地为重点的农村集贸市场等相互联接、互为补充的市场网络。
2.建设重点。扶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发展农业招商、农产品展会经济,加快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策划、包装、推介项目,努力扩大农产品对外销售比重;以枣庄市三农服务网、枣庄农业信息网为依托,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协会,壮大农民运销队伍。
3.发展目标。到2012年,依托现有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优势,建设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或专业市场10家,10亿元以上的1家;重点培育100个农产品销售市场,农民运销队伍达到15万人,健全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网络;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突破3亿美元。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1.区域布局。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各类经营性专业协会、技术服务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完善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市直3个,滕州市45个,薛城区22个,山亭区23个,市中区18个,峄城区23个,台儿庄区16个。
2.建设重点。围绕马铃薯、芸豆、池田藕、红椒、石榴、樱桃、花卉、畜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产品商标,争创名优农产品品牌,推进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和服务;推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物流、农村信用等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3.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总数达到1000家,入股社员数15万户,带动农户50万户;其中,以土地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家,规模经营土地20万亩;50%以上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主要通过合作社实施和推广,3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入社社员的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合作社为农服务、带动农户和增加农民收入能力明显增强。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