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加快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抓好高耗能行业的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及余热余压利用、采暖集中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利用、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与节能效果达标、政府机构节能工作。到2010年,推动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000万平方米,启动30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政府机关率先实施机构节能改造、大型公建实施节能改造。
(7)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修订《辽宁省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制定实施辽宁省“双千企业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用能设备检测,编制节能规划,实行能源审计。到2010年,全省参加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64家重点耗能企业,累计实现节能850万吨标准煤。参加省节能行动的、年用能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累计实现节能700万吨标准煤。力争到2015年,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争取在前5年的基础上继续减排10%。
3、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和油母页岩开发利用。
(1)大力推进核电能源建设。加快红沿河核电工程一期4台百万千瓦级机组主体工程建设,做好试点示范,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红沿河5、6号机组和葫芦岛徐大堡核电工程建设。到2014年,红沿河核电站装机容量将达648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200亿千瓦时,可减少消耗标准煤约700万吨/年。
(2)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到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左右,发电量超过32亿千瓦时,力争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以上。进一步发挥水能潜力,合理开发辽东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到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建成太平湾长甸电站(2?10万千瓦)及苏子河流域梯级电站等水电工程,建设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4?30万千瓦)等项目。以沈阳和大连为试点,积极推广地源热泵供暖制冷技术,到2010年供暖面积达到0.6亿平方米,到2015年达到1.1亿平方米。加快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推广应用进程,推广以沼气、吊炕、生物质气化、固化、被动式太阳房等农村能源新技术,到2010年累计建设户用沼气6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300处。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清洁生活用能。
(3)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电厂效率。以适度建设为原则,重点推进康平坑口电厂、南票坑口电厂二期等项目,减少能源运输损耗。在新建及改造电厂中,大力发展热电联产、超临和超超临界等高效发电技术,在大中城市热负荷中心大力发展大型供热机组,重点推进阜新发电厂以大代小改造,沈海热电厂二期、抚顺发电厂热电分厂、沈阳浑南热电厂和丹东热电厂新建工程等一批大型热电项目。到2010年火电供电煤耗降低到35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力争 2015年降低到34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
(4)加强清洁煤利用。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入洗比例,推广洁净煤燃料技术,重点推进阜新煤矸石电厂建设。加快实施对抚顺露天煤矿的恢复工程,通过提高油页岩产能,为页岩炼油厂提供充足原料。加大铁法、阜新、沈阳和抚顺煤矿煤层气输送工程建设。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深化循环经济试点,落实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各项措施,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和企业生产中。重点实施培育6个重点行业、5个循环经济型城市、10个循环经济型县区、1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50户循环经济型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1)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节约。紧紧围绕产品优化、企业整合、布局调整,延伸下游产业链,减少原材料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钢铁行业要合理降低铁钢比,优化炉料结构,提高精料水平,提高原料入炉品位,降低渣量,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量预处理,减少能耗和物耗。石化行业要推广加氢设备在炼油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过程的物料和能量平衡,降低消耗。建材行业要加速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鼓励水泥掺废渣和利用废弃资源生产节能环保墙体材料。装备制造行业要从产品设计入手,通过原料替代和工艺改进,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工艺技术,尽量选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努力实现“绿色制造”。鼓励用可再生材料替代钢材和木材,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砂浆。引导企业积极推进技术进步,推广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