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防灾减灾工作带来的挑战
干旱是我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冰雹是仅次于干旱的气象灾害,同时滑坡、泥石流也是非常严重的次生灾害。近年来因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20亿元以上,占到全省自然灾害损失的88.5%。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省气候监测、灾害预警体系和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现有防灾减灾体系尚不完善。而气候变化又将增加各种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使我省面临更为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因此,气候变化对我省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建设,对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七)对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带来的挑战
我省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和经济产出效益差、能源利用效率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强适应能力,需要走发展低碳的道路。尽管我省有着全国一流的中科院寒旱所等研究机构,以及兰州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之我省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急需开展相应的能力建设活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保障,将是我省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三部分 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我省将积极贯彻《国家方案》的有关要求,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指导思想
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抓手,以节能降耗和生态恢复为突破口,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业推动、工程依托的格局,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过快增长的目标。
二、原则
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逐步解决,尤其是对于我省来说,只有通过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坚持适应优先,注重减缓的原则。应充分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倡导全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我省属生态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只有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争取创造条件,促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向我省转让;同时,创造条件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充分考虑我省的省情,确保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
三、目标
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初步建立。根据上述总体目标,2010年和2015年,我省将努力完成以下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2010年目标
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初见成效,适应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0%。
主要通过完成以下任务来实现上述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机构建设:到2010年,我省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的组织机构;
--单位GDP能源强度目标:以2005年可比价计算,到2010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从2005年的2.26吨标准煤下降到1.8吨标准煤,降低20%;
--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户100万户;
--淘汰落后产能目标:2006-2010年关停小火电装机容量77.5万千瓦;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目标:2006-2010年新增热电联产发电装机200万千瓦以上,形成集中供热面积450万平方米;
--森林汇增加目标: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左右;
--主要适应性目标: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万亩、治理沙化面积900万亩;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300万亩;新增“三田”面积300万亩;新增种草面积3000万亩;黑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甘南草原“三化”治理等重点治理工程取得成效。
(二)2015年目标
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到2015年,争取生态环境初步好转,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2015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进一步下降。
主要通过完成以下任务来实现上述目标:
--单位GDP能源强度目标:争取2015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
--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70万千瓦;
--主要适应性目标:到201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亩、治理沙漠化面积1200万亩;完成绿化造林面积3000万亩;累计“三田”面积达到3000万亩。
第四部分 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相关政策措施
我省将在《国家方案》的指导下,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抓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两方面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确保实现本方案提出的目标。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我省将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加快生态建设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成效。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控制能源消费增长
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项目建设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规定和要求、气候可行性论证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7项必要条件。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当地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认真落实国家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方面的政策规定,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认真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定期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检查,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造纸、淀粉、皮革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积极实施“上大压小”措施,“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装机容量77.5万千瓦(相当于节约69.75万吨标煤,减少158.8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各级政府要依法予以关停,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要依法停止供电。省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要向社会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和各市州执行情况。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省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延伸石化、有色、冶金等重点行业产业链,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制药、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现代物流等新型产业发展。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推动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和风电设备进一步做大做强。制定《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鼓励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我省根据自身环境和发展条件,应积极开展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建设项目,加大油田油气勘探力度,加快天然气利用步伐,优化火电结构,加快核电建设前期工作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