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0年和2050年甘肃省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模式的预估结果(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综合分析得出,预计到2020年,全省各地的降水呈现出一致的增加趋势,将会增加0.82%-7.63%,其中酒泉降水增加较为明显,增加6%-7.63%。四个季节的降水变化也不一致,冬季和春季降水分别增加7.33%-27.32%和0.34%-7.51%,而夏季和秋季的降水普遍减少。预计到2050年,除陇东的降水减少0.04-1.68%外,全省其余地方的降水呈现出一致的增加趋势,其中酒泉、张掖两市的降水增加5.36%-9.01%;省内其余地方的降水增加5%以内。2050年,四个季节的降水变化也不一致,降水有增有减。
(三)总体趋势分析
未来50年,我省的气温和降水量均呈现出上升和增加的趋势,其中气温上升明显。由于目前对气候系统的认识有限,上述气候变化预测结果给出的只是可能的变化趋势和方向,包含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降水预测的不确定性比温度的更大。
未来降水的增加,对我省非常有利。但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也剧增,同时由于省内大部分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增加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全省特别是极端干旱区和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现状。
三、气候变化对甘肃省的影响
气候变化和不合理人类活动会带来冰川退缩,雪线上升,蒸发量加大,水资源减少,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气象灾害频发,传染病流行等危害。
(一)对种植业的影响
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全省气候总体趋于暖干化,气候变化导致我省秋播作物的播种期推迟、春播作物的播种期提前,小麦、玉米、油菜等有限生长习性的作物生长期缩短,棉花、马铃薯、胡麻等无限生长习性的作物生长期延长,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害总体呈加重趋势。气候变化对我省的种植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小麦适宜种植区范围明显扩大至靖远、景泰一带,向北扩展50-100km;二是夏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三是河西走廊玉米和棉花种植面积呈扩大趋势,而冬小麦和春小麦呈减少趋势。未来气候变化对我省的不利影响有:一是极端干旱、洪涝会增加种植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如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农作物将会减产;二是增加了病菌的生长和存活率,使得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三是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加快。
(二)对畜牧业的影响
异常的气候变化对畜牧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主要包括饲草料损失、畜禽死亡、畜禽圈舍倒塌等三个方面的影响。2008年一季度的冰冻雪灾,就曾经造成我省各类畜禽死亡46.34万头(只),倒塌牲畜圈舍20.15万平方米,损失饲草料7.1万吨,直接经济损失2.89亿元。干旱、洪涝等极端的气候对畜产品结构有着极大的影响,异常的气候变化造成畜禽死亡,同时造成饲草料损失迫使畜禽提前出栏,这样,大量的基础母畜将会流失,造成畜禽数量急剧下降。气候变化还会使某些家畜的发病率增高。
(三)对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草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三化”现象。我省草地退化率为45%,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88%。湿地面积也大大减少,如敦煌西湖湿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积萎缩到现有的18万公顷,50年来减少了28%。未来气候变化会给我省草原等生态系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森林类型的分布发生变化以及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可能缩小;二是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三是草原“三化”现象将会加剧;四是草原的鼠虫害问题会更加严重;五是湿地面积有可能进一步缩小;六是会对省内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四)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明显影响了我省的降水量。1960年以来全省的降水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有所回升),尤其是1990-2000年间,下降情况最为明显;气候变化使地下水资源量剧减,如河西走廊地下水天然资源90年代比50年代减少45%;气候变化还严重影响了我省的径流量,近40多年来除黑河和疏勒河外大部分河流径流量呈减少的趋势。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到冰川和雪线。随着全球气候升温,祁连山冰川大幅缩减,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竟达12.5至22.5米。这种变化将会严重影响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
(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对人体健康带来许多潜在的影响。首先,气候变化会引发传染病流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病原体的成熟和媒介的繁殖、改变媒介或宿主地栖息居住地,易引起虫媒传染病发病范围扩大和新发传染病流行。其次,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群的身心健康,温度变化超出冷热限值时会增加心肺等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气候变化还影响人的性格、情绪的波动。再次,由于平流层臭氧减少,太阳辐射增强,使得浅色人种的黑色素瘤和其他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强烈阳光下的急性暴露易引起红斑和雪盲的发病率增加。
(六)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给我省文物保护工作带来新的难题,给旅游资源等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如敦煌的月牙泉,水域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20多亩锐减到现在8亩多一点,水深由7、8米降至1米,每年还以20-30厘米的速度持续下降,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月牙泉将干涸;气候变化会对我省的交通带来严重影响,温度上升冻土融化,将会严重影响交通的基础设施;除此之外,气候变化还给保险业带来新的考验,损失发生的频率、程度及死亡率都可能受气候变暖而发生变化,使得原有的损失估计模型不再适用等。
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
我省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很大比重,资源优势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稳定性较差;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因素较多,主要是资金供应紧张、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较多,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从深层次看,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方式粗放、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活力不强。应对气候变化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延长主要资源产品的产业链,优化重工业内部结构及提高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因此,我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重大挑战。
(二)对能源结构优化带来的挑战
虽然我省境内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但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相对较高,发展清洁能源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又缺乏足够的经济激励政策、机制和完备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因此,短期内可再生资源难以得到大规模利用。2005年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和一次电力的消费构成比例为72.5∶17.2∶3.06∶5.06(构成比例按当量值计算),基于煤炭等资源优势,以及依托此优势大力发展煤电及煤化工产业的经济增长规划,预计2010年我省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仍将占到70%以上。因此,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全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这给降低单位能源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我省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也将面临重大挑战。
(三)对节能降耗带来的挑战
2005年我省单位GDP电耗、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0%、85%和93%。2006年上半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4.79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仅下降1.65%。2007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1.8%。我省工业结构偏重,能耗过高,节能工作起步较晚,要实现“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面临重重困难。而能源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首要位置,应对气候变化需严格控制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的使用,这对当前的节能降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对生态保护带来的挑战
我省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省份,全省现有沙化土地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分布在8个市州的24个县市区。在400多万公顷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中,按照现有的速度进行治理,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还有258万公顷的土地介于沙化与非沙化之间,沙化趋势明显,如果利用不当,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气候变化会使我省草原退化,沙漠化及荒漠化现象更加严重,这将给生态治理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同时,气候变化还将对全省湿地等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甘南湿地和天然草地的退化虽然与过度放牧有直接的关系,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很明显,这给生态恢复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五)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我省不仅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而且也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的省份。气候变化会带来冰川退缩、径流减少、降水波动加大、地下水位降低等问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给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带来长期的挑战。因此,适应气候变化将成为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有效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来降低其不利影响。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努力降低生产成本,防止潜在荒漠化的增大趋势,抵御气候灾害,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