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三)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加快

  我省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水电装机由2000年的295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478万千瓦,发电量由114.36亿千瓦时增加到194.39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607万吨二氧化碳;风电装机由2000年的0.12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41万千瓦,发电量由0.02亿千瓦时增加到3.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9.68万吨二氧化碳;全省太阳能发电装机从无到有,到2007年达到930万峰瓦。我省积极推进农村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0.92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累计推广太阳灶68.87万台,太阳能热水器48.2万平方米,建成户用太阳能采暖房186万平方米,推广高效省柴节能灶379万台,节能炉140万台,节能炕195万铺,形成了年节约、开发农村生活用能246万吨标煤的能力,相当于减排650万吨二氧化碳。

  (四)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绩

  2007年全省林地面积达到981.2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82%;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9.9%提高到2006年的13.42%,净增3.52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与2001年的1.99亿立方米相比,净增0.18亿立方米,相当于吸收350万吨二氧化碳碳汇。1999-2007年间,全省共完成退耕还林169.22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66.89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96.33万公顷;累计治理陡坡和沙化耕地65.55万公顷,绿化宜林荒山荒地88.67万公顷,建成万亩以上工程点120多处。

  2000年,全省建成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6处,总面积504.8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1.1%。2007年全省自然保护区增加到5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995.6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并建成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达521.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5%。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实施了秸秆禁烧、严禁采集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麻黄草等工作。

  (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较快

  我省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优势,自小孤山水电站项目成为我国第一个水电领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以来,全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在水电、风电、甲烷回收利用及节能和提高能效等多个领域广泛展开。截至2008年10月,我省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共79个,预计可实现累积减排量992.7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77个,累积减排969.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甲烷回收利用项目1个,相应减排20.3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1个,相应减排2.7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我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我省坚持经济发展与控制人口数量一起抓的方针,努力控制人口增长率。2007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4‰和6.49‰,比2000年的14.38‰和7.97‰分别降低了0.98和1.48个千分点。全省七年间(2000-2007年)累计减少出生人口268.43万人,相应地减少了对资源、能源的消费,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七)初步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2007年,为切实加强对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我省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委,负责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有关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由省气象局负责。领导小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对甘肃省的影响和挑战



  我省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异常,气象灾害十分频繁,属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全省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因此,我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甘肃省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一)温度变化事实

  近50年来,我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河东平均升高了0.9℃,河西平均升高了1.4℃,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5℃,为近50年来最高。从季节来看,1997年各季增温明显。1998-1999年的冬季是历史上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季,全省大部分地方气温偏高都在2.0℃以上,其中兰州、武威、西峰等地偏高3.0℃以上。

  (二)降水量变化事实

  近50年来我省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5.7毫米,下降的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10年减少2.9毫米);近50年来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下降了28毫米,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大,其中河东平均下降了51毫米,河西平均上升了12毫米。降水的季节特征表现为冬季降水量和雨日大范围增加,春季降水量减少但雨日却在增加,表明春季降水强度在减弱;秋季表现出降水量和雨日大范围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和雨日数表现为大范围的减少趋势。

  (三)气象灾害变化情况

  我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较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次生灾害有泥石流、滑坡等。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88.5%,高出全国平均状况的18.5%。50多年来,我省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每年气象灾害造成农业受灾面积17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2%,成灾面积12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3%。在气象灾害中,干旱灾害占气象灾害受灾面积的56%,居首位。大风和冰雹造成的灾害占气象灾害受灾面积的17%,位居第二。洪涝、霜冻、病虫害和其它灾害各占6-9%。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省气象灾害目前仍呈加重趋势。

  我省是全国降水量最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平均年降水量为397.2mm,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的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4%。我省农业生产是在干旱气候背景下进行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水量呈偏少趋势,干旱发生频率加快,尤其是大旱发生的次数更加频繁。

  冰雹是仅次于干旱的气象灾害,每年在作物生长季节都有发生。全省年冰雹日数平均为1.6天,最多年为3.7天,最少年0.6天,在近50年中冰雹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1960-1964年为冰雹偏少时期,1965-1985年为相对偏多时期,1986-2007年为持续偏少时期。1986年以来虽然冰雹日数持续偏少,但冰雹对农业的危害程度却在增加,农业的受灾面积扩大。

  我省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0天,最多年平均为17.8天,最少年平均为3.5天。在近50年中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1960-1984年为相对较多时期,1985-2007年为持续偏少时期。1985年以来虽然大风日数呈持续减少趋势,但大风危害程度和范围却在增加。

  我省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2.5天,最多年平均为6.1天,最少年平均不足1天。沙尘暴日数在近50年中呈减少趋势,1960-1984年为相对较多时期,1985-2007年为相对持续偏少时期。沙尘暴日数虽然自1985年以来呈持续减少趋势,但沙尘暴危害程度却在加重,范围也在扩大。
  近50年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1960-1981年为相对多暴雨期;1982-1995年为相对少暴雨期,1996-2007年为相对多暴雨期。1996年以来我省暴洪灾害呈加重趋势,每年因霜冻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为12.305万公顷。1986年以来气候呈变暖趋势,但由于农作物和果树及蔬菜生育期也发生了变化,霜冻灾害有加重趋势。

  我省干热风主要危害河西走廊、陇中和陇东的北部,陇中南部和陇南也时有发生。1986年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干热风的危害程度也在增加;气象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全省滑坡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4%,有泥石流沟8000余条,涉及53个县。仅近十余年,发生规模较大滑坡1000多次,死亡2000余人。近年来全省因气象原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6-8亿元。

  二、甘肃省未来气候变化可能的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预测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会显著升高。预测到202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将增加5%-7%。

  (一)2020年和2050年甘肃省温度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模式的预估结果(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综合分析得出,预计到2020年,我省各地气温均有所升高,升高幅度从东到西略微增加,增温幅度在0.68℃-0.95℃之间,其中河西西部增温略高于其它地方。四个季节的气温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夏季升温最为明显,幅度在0.64℃-1.20℃之间;预计到2050年,我省各地气温依旧呈现增温态势,增温幅度在1.93℃-2.45℃之间,其中河西增温略高于其它地方。四个季节的气温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幅度在2.17℃-2.82℃之间。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