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森林和草原资源
我省森林覆盖率低,属于少林地区,同时植被破坏严重。全省森林面积少、质量差(次生林占63%)、分布不均,植被覆盖率(含所有林地及季节性覆盖)仅有23%,其中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占有较大比例,且天然林面积逐年萎缩。根据我省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省林地面积981.2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42%,在全国排第28位。草原面积0.18亿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9.4%,为全国5大牧区之一。但目前90%的草地以每年10万公顷的速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六)生物多样性资源
我省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全省分布有各类脊椎动物872种,其中哺乳类169种,鸟类495种,爬行类67种,两栖类32种,鱼类109种;无脊椎动物近6000种。目前已记录、定名的高等植物45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292种;裸子植物59种;被子植物4000余种。我省自1978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以来,截止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面积6861230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40个,面积2987701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114900公顷。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社会发展水平
我省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07年科技活动单位数2599个,比2000年增加38.9%;科技活动经费总计721747万元,其中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中,针对节能减排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组织了37个专题,经费占当年重大专项经费的63%;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5项。
全省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我省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8.94%,比“十五”末的98.87%略有增长,比全国99.49%略低;小学毕业生升普通初中的升学率为94.36%,较全国平均水平98%低3.64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发展到34所,毛入学率达到18%,比2005年增加3个百分点。
全省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2007年顺利实施了2006年度中央1.65亿元的公共卫生项目,全省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实施。卫生机构数由2000年的2402个增加到2007年的2470个,卫生机构人员由2000年的95050人增加到101903人。
全省人口增长较快,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截至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为2617.1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2000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比下降了1.48‰。其中农村人口占68.41%,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省旅游事业也有所发展。省内有敦煌、嘉峪关等著名旅游景点。2007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021.05万美元,比2006年的6292.62万美元增长了11.58%,2007年全省共接待港澳台侨胞和外国旅游人数331238人(次),年均上升6.5%。
(二)经济发展水平
2000年以来,全省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呈现出生产平稳增长、消费需求较为旺盛、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的发展格局。“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75亿元,同比增长11.4%;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02.4亿元,比2006年增长12.3%。其中2007年人均GDP为10346元,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2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3%;农民人均纯收入2329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6%。总体来说,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较落后的位置。
2007年,我省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5.92亿元,增长17.1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94亿元,增长13.06%。2007年,我省对外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43.69%,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9.94%、65.75%,其中原材料如铜精矿、钴矿砂等进口增长迅猛,钢材、硅铁等出口稳定增长,而加工贸易大幅下降。
(三)主要产业发展
我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8.44∶40.05∶41.52调整为2007年的14.3∶47.3∶38.4,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上升了7.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2000年降低了3.12个百分点。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24.43万吨,比上年增长2.03%;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6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5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6%。石化、有色、电力、冶金等支柱产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4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81.2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5%。
能源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次能源生产量由2000年的1623万吨标准煤提高到2007年的3985万吨标准煤,增加了2362万吨标煤,年均增长率13.7%。重大能源项目进展顺利,“十五”期间,煤炭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主要建成华亭砚北、海石湾矿井工程和华砚煤矿改扩建工程,以及全省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煤田地质勘探、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项目。石油天然气项目完成投资358亿元。石油项目主要建成兰州至重庆输油管线、长庆和玉门油田开发项目等;天然气项目主要建成西气东输甘肃段、涩-宁-兰天然气输气管线。
四、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折合成二氧化碳当量为13378.04万吨(见附表1),其中二氧化碳11017.86万吨,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2.3%;甲烷86.45万吨,折合为1815.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6%;氧化亚氮1.76万吨,相当于546.2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1%。
我省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活动,2007年排放量11074.27万吨,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2.78%;其次是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396.24万吨,占排放总量的10.44%;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935.74万吨,占排放总量的6.99%,是我省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城市废弃物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228.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总量的1.71%;2007年温室气体吸收汇净吸收二氧化碳257.11万吨,相当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92%。
能源活动中排放量最大的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为10412.18万吨二氧化碳,占能源活动排放量的94%,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7.83%。2007年我省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7%左右,人均年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9%,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8%。
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部门构成看,能源加工转换部门排放所占比例最大。2007年能源加工转换占矿物燃料燃烧的46%,其次是工业部门,占37%,生活消费等占9%,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比例达到5%。因此,我省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重点在能源(主要是煤炭)开采、运输及发电等,以及工业尤其是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部门,同时还应加强对交通运输部门的管理。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效
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一定成效。
(一)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十五”以来,我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等原因,工业仍是我省的支柱产业,工业占全省GDP的份额越来越大,2000年这一比例是34.4%,2007年增加到48.93%。同时,我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推进重化工业改造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加大对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实施节能降耗,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要求,淘汰高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在有色、电力、建材等7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10.34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253.78万吨二氧化碳;年耗能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46户重点用能企业累计完成节能量73.05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168万吨二氧化碳,被国家列入“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4户重点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58.57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13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截至2008年底,淘汰落后产能375.11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862.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时我省继续稳步推进十大节能工程,以绿色照明工程为例,2008年国家下达我省50万只节能灯的推广任务已基本完成。
(二)能源效率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我省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2.86吨标准煤,2007年降为2.11吨标煤,2007年与2000年相比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1.73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减少了466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07年我省万元GDP电耗2537千瓦,比2000年的2805千瓦减少了9.5%,年均减少了1.4%。
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如吨钢能耗由2005年的0.885吨标煤降到2007年的0.78吨标煤,下降了11.86%,生产单位吨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0.24吨二氧化碳当量;吨镍能耗由2005年的3.94吨标煤降到2007年的3.57吨标煤,下降了9.4%,生产单位吨镍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0.85吨二氧化碳当量;水泥行业吨产品能耗由2005年的0.159吨标煤降到2007年的0.14吨标煤,下降了11.9%,生产单位水泥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0.04吨二氧化碳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