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加快对学校门前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改造,充分发挥设施规范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作用。
22、突出“渣土车”、“黑车”、“三小车”等不规范车辆管理,加强对“黑车”联合整治,确保市区主干道和窗口地区交通秩序规范有序,维护南京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23、将挂车禁区扩大到绕城公路以内,加大对货车、外牌摩托车及大桥车辆限行的管理力度,限制部分长途班车从长江大桥通行,继续加大对非封闭型货车和外牌摩托车管理力度。
24、实施推广车损事故“互碰自赔”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进一步简化轻微事故快处理赔手续,将涉及外省市车辆的轻微交通事故纳入快处快赔、自行协商处理范畴。扩大轻微事故快处范围,将保险理赔服务向高速公路、郊县公路延伸,并在江宁区增设理赔服务点。研究完善事故现场快速撤除工作标准,提高事故现场处置效率,减轻路面交通压力。
25、深化交通文明创建,加大对路口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和主干道车辆违法停车整治力度,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五)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贴近民生突破重点,提高市民出行的方便度和保障度。(市市政公用局、公安局落实)
26、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新的公交优先三年计划行动,继续大力推进公共交通服务,建立公交智能化系统,提高公交营运效率,让广大市民不断得到实惠。
27、建设公共交通线路运行显示系统、多媒体综合查询系统、乘客服务信息系统,利用高新技术,以信息化为基础,促进乘客、车辆、场站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广大乘客能够方便了解公共交通信息,合理安排出行。
28、以“双十佳驾驶员”评选、“文明特色服务车队”培养为抓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使城市客运行业更多的“文明示范岗”、“文明特色车”、“大公司品牌车”成为走向街头小巷、深入市民内心的文明行业服务精品。
29、全年更新公交车900辆、新增公交车300辆,重点改善仙林、河西南部等新区的市民出行条件。
30、新建和改造20个公交场站,新辟5条公交专用道,新辟10条公交线路,调整20条公交线路,全面提高公交服务的覆盖面,继续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不断改进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保障残疾人方便出行。
31、进一步优化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提高线网里程利用率,加强交通换乘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有机接合,方便市民乘坐。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