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TM数据的波段应选择2、3、4、5波段
4.收集监测区域有关目标农作物的基本情况,包括各种耕作制度,管理措施和产业政策,以及气象、灾害等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 条件准备
1.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mapper、Erdas或PCI);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
数据库软件等。
2.硬件:高档微机或工作站;
图形输入设备(大幅面数字化仪或扫描仪);
图形输出设备;
GPS;
数据存贮设备(CD刻录机或8mm磁带机)
3.其它,如交通工具等。
第四章 卫星数据处理
如果采用卫片进行面积解译,参照第十八条执行,如果采用TM数据进行解译,参照第十六~第十七条执行。
第十六条 TM数据的几何校正
1.投影采用3度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
2.控制点的选择:以最新版本的1:10万地形图为底图,在每景TM图像中选取20―40个控制点,并保持控制点的均匀分布,控制配准精度在0.5个象元之内。
3.校正模型选用最小二乘法的二次或三次多项式方程。
4.象元重采样采用最临近法或双线性插值法,校正后的象元分辨率设定为30米*30米。
第十七条 加绘控制点
为了保持原有的坐标系统,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之前需在TM图像上加绘标准控制点,标准控制点为1:10万地形的内图廓点。对图像进行增强后,将TM图像与所绘控制点一同以TIF格式导出,分辨率保持为30米*30米。
如果采用ARCVIEW或ARC/INFO(工作站或NT版)进行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可忽略此条。
第十八条 卫片加绘控制点
如果采用卫片进行目视解译,应在卫片上均匀选取30~40个可精确定位的地面控制点。如道路交叉点,水库堤坝等。编号后从相应的1:10万地形图上读取其大地坐标,并将编号和坐标值记入表二。同时绘制该景TM图像的控制点空间点位分布示意图。
第五章 播种面积提取
第十九条 解译标志的建立
根据每景TM图像的色彩、色调、纹理、形状、位置、大小、阴影等因素,结合相应的背景资料和作业人员的经验,按照第九条定义的分类系统对图像进行初判,然后进行野外调查,核对、修正和补充判读结果,建立可靠和完整的解译标志,并将解译标志填入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