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比较多,负担沉重。实施结构调整,要在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上有较大突破,把国有企业的负担真正减下来。进行公司制改革的企业,要把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鼓励上市公司和其他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采取多种形式分流安置职工。
(二)加快技术进步,为结构调整提供动力
技术进步是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西北地区在利用好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快西部大开发有利条件的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尽快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步伐。以互惠互利方式,参与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东部地区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参与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
尽快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在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建设技术开发中心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科研、技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为西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为结构调整培育骨干力量
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是西北地区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批自身基础好、综合素质高、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帮助它们尽快成长起来。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培育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西北工业经济的骨干和行业排头兵。
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引导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加强小企业对大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为结构调整拓宽渠道
对外对内开放是西北地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国家经贸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完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引导东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东西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同发展的东西分工与合作体系。进一步鼓励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西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并给予与外资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