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节约型农业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环节。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合理施肥施药,加强秸秆、沼气等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风、光、水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节约型农业的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建设节约型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强化节约意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手段,结合农业区域资源特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资源,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创新和推广农业技术,建立健全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约型农业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统筹安排好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各项工作,编制完善相关规划,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生物、工程、农艺、农机、材料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十大节约型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
三、建设节约型农业的近期工作重点
(一)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强化耕地质量管理。全面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提出区域性的改良措施和质量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档案,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管理。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科学评价大宗农作物与主要经济作物的生态适宜性,摸清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改革传统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在光照丰富、积温不足地区,鼓励发展低耗能设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