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积极组织推动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环保型和节能型以及使用绿色能源产品等认证。对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开展和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他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认证,引导企业走质量安全效益发展道路。
28强化便利化服务。简化进出口环节审批程序,逐步减少数量限制;进一步扩大享受产品免验或便捷检验检疫和绿色通道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范围;继续为出口额高、资信好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便捷通关服务,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给予适当倾斜,降低门槛。
29建立有效的出口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和发展信息咨询、物流代理、国际认证、争端解决的专业化中介服务组织;规范进出口商会和各类流通协会,建立起机制完善、协调有效的商会协会体系,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加强人员培训,帮助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和贸易摩擦。
30加强信息服务。要加快公共信息产品的开发,通过建立科技出口信息服务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技术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动态、行业发展、技术标准、出口管制、国别贸易政策等各类信息;同时,充分发挥我驻外经商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指导和服务。
31建立科技兴贸评价指标体系。丰富监测分析内容,将目前以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和速度指标为主,转变为融合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和国民经济增长拉动度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反映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七)加强组织领导
32进一步完善联合工作机制。加强部际联合工作机制的组织协调,指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地从资金、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本地区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
33建立务实高效的科技兴贸干部队伍。建立科技兴贸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完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对地方科技兴贸工作的指导,推动各地建立和完善科技兴贸地方联合工作机制,为科技兴贸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干部基础。
附件: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十一五”规划》
“十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外贸战略的引导和支持下,产品进出口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国家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电子信息产业也明确“争取用10-15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发展目标。“十一五”规划期是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由大到强和协调发展,发挥其对产业发展、国家外贸及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取得可喜成绩,实现了五年翻两番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产业和国家外贸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了我国扩大出口和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主要力量。一是在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与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第二大国,电视机、DVD、手机、显示器、程控交换机等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二是拉动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年均外贸增速超过30%,连续多年成为外贸规模最大的行业,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35%以上。三是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近几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以上来自电子信息产业。四是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出口依存度超过50%,对行业规模扩张形成重要拉动力,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几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好的趋向,特别在出口方面表现明显。一是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基站、路由器、软件、集成电路等高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二是形成一批龙头企业。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名单中电子信息企业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前6名均来自电子信息企业。三是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在对美、日、欧等传统市场出口同时,东盟、非洲、东欧等新市场增长迅猛。四是产业集群效应日益突出,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产业制造和出口基地。五是企业“走出去”不断取得新进展,海尔、TCL、华为、中兴等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不断壮大实力,树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