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肉类加工
要推广冷却肉的生产及供应,大力发展低温肉制品和生物发酵制品。提倡把中国传统风味酱、卤、烧、烤等肉制品的生产工艺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实现中式肉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发展可微波加热的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发展畜禽的头、蹄、尾、内脏等深加工制品及为生化制药提供原料,提高肉类加工附加值。鼓励肉食品加工企业进入食品配送领域,通过超市、连锁方式销售加工肉制品。注重骨、毛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在加工企业布局上,对现有肉联厂、冷冻厂和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要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和开展综合利用,在畜产品集中产区扶持建立一批包括冷藏、保鲜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企业。
现在,我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肉鸡生产国。鸡肉胆固醇低、脂肪含量低、经济可口,产品从整鸡到分割鸡、深加工、熟食鸡等,种类丰富。预计未来十年内,世界鸡肉的消费量占肉类消费量的比例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现代肉鸡产业涉及粮食、饲料、饲养、加工等多方面,具有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的特点,投资少、周期短、技术易普及等优点明显。今后我国家禽的养殖、加工、销售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瞄准国际市场。要大力推广无动物性蛋白饲料,生产无投药健康产品。
2. 蛋类加工
自1985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世界禽蛋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总产量占世界蛋类总产量的40%左右。今后要在巩固松花蛋、咸蛋、糟蛋等传统花色品种蛋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液体蛋和干蛋品。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培育壮大福建、浙江、湖南等地的年产量1000万吨以上的出口创汇基地。要在我国禽蛋产区,加快鲜蛋制品加工能力建设,形成加工规模,改善生产设施和质量监测条件,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加工产品的卫生质量,不断增加禽蛋加工的花色品种,同时,合理利用禽蛋中的壳膜、蛋壳、溶菌酶和其他成份,发展食品、医药、饲料和化工等用途产品的深加工。
3.奶类加工
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狠抓鲜奶和乳制品质量,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新产品。重点发展液体奶、保鲜奶、无菌奶及各种酸奶饮料,开发牛奶甜点制品,以及免疫牛奶、功能性奶、花色奶等。要进一步开拓奶源,加快发展规模化良种奶牛奶源基地,整合散养奶牛、奶羊奶源,鼓励集中机械化挤奶,完善收奶冷链设施,建立标准化、优质化奶源基地。
在大中城市奶源基地,重点发展液体奶及其延伸制品;在农牧地区奶源基地重点发展脱水乳制品及其延伸制品,结合国家改善营养行动计划,科学引导消费,加快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等,使奶类、乳制品及其延伸制品深入到国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饮食生活中,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水产品加工已基本形成一个包括水产品制冷(含冷冻、冷藏、制冰)、干制、腌制、熏制、罐制(含软罐头)、鱼糜加工、水产药品与保健、调味品、鱼粉与饲料加工、海藻化工(海带提取碘、褐藻胶、甘露醇)与海藻(海带、裙带菜、紫菜)食品以及鱼皮制革、水产工艺品等10多个专业门类的庞大行业。然而,我国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加工量比例较低,我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淡水水产品不足5%;其次是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水平不高,加工过程中的鱼头、内脏、鱼鳞、鱼骨、虾头、蟹壳及腐烂水产品等废弃物,主要用来生产饲料鱼粉,对其中很有价值的成分尚未充分提取和利用。四是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许多传统风味水产食品仍然沿用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逐渐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