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类加工。薯类是比较经济的淀粉原料之一,也是许多工业产品的中间原料。近年来,薯类用作口粮越来越少,除加工成薯干、淀粉、粉条等传统产品外,还进一步开发了淀粉及其衍生物、淀粉糖、有机酸、氨基酸以及化工原料等产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薯类加工量的比例只有15%左右,加工深度不够,今后要向深度开发进军。培育适于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薯类品种,发展专用薯类品种的种植基地,保证薯类深加工的原料供应。如加工型马铃薯,其干物质、还原糖含量,薯体形状,芽眼深浅等指标要严格加以控制。加大薯类深加工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开发力度,加工薯类淀粉、变性淀粉、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复合薯片和速冻薯条等产品,实现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在薯类的集中产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国家要给予适当扶持,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薯类加工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带动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2. 棉花加工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棉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对高档棉纺织品的需求增加更快。
目前棉花加工企业较多,经整顿后关闭了一批不具备加工条件的棉花加工厂,使棉花加工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般棉花加工厂的加工周期为5~6个月,往往造成棉花霉烂、变质,品质下降。特别是长绒棉的加工仍沿用60~70年代的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棉花质量下降,急需加以改善和提高。“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长绒棉的加工工艺与设备问题,缩短周期,提高长绒棉的加工效率,保证棉花的加工质量。加工厂应有一定的规模,并采用较现代的加工设备,生产出优质的棉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 油料加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食用油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内自给不足,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油料加工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油料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加工设备利用率不高,产品加工档次较低。今后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实现油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油脂加工方面:继续推广浸出法制油。进行油料膨化、浸出制油工艺与设备产业化开发;研究高含量油料直接浸出、低温脱溶等工艺与设备的系统化和规模化;加速物理精炼技术与设备国产化,开发功能性食品专用油系列产品;研究油脂加工副产物或馏出物液晶、超临界萃取制油提取分离精细化工产品和食品添加剂产品技术。
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油脂饼粕质量对植物蛋白的影响,探讨为植物蛋白开发提供优质原料的最佳制油工艺条件和参数;研究植物蛋白生产技术,开发大豆、花生的功能性植物蛋白产品;应用棉籽、菜籽饼粕脱毒技术,生产饲用和食用蛋白产品;开发蛋白生产的超滤、低温冷冻真空干燥技术和装备;加速组织蛋白、分离蛋白的产业化开发。
油料加工企业的布局要在油菜籽、花生和大豆等的集中产区,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加工档次低的小型加工企业,培植一批技术先进、产品品牌质量优良、综合利用程度高的大中型油料加工企业。控制非油料主产区油料加工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传统蛋白制品的现代化生产和新兴蛋白制品的开发。在大豆主产区或主要销区改造一批大豆加工企业,改进设施设备,提高科技含量。
4. 糖料加工
我国是世界上既生产甘蔗糖、又生产甜菜糖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国家糖料基地建设的推动下,我国糖料面积不断扩大,食糖产量迅速增长,食糖供应实现基本自给。但由于我国糖料生产单产低、成本高、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多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理想。今后要实行总量控制,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调整结构,培育糖料优良品种,加速机械化,提高单产和含糖率。对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无原料保障的企业,实行关闭破产。对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食糖加工企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高食糖质量和糖料综合利用程度,扩大企业规模。鼓励发展精制糖和一次性小包装糖、淀粉糖、营养型甜味剂和软饮料用淀粉糖,严格控制糖精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