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2.2015年预测目标

  2006~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向更高水平发展。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着重提高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结构,总体实现专业化生产,合理分工协作,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有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产品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质量和功能达到更高的水平。总体上,一些主要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部分特色产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和规模结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要重点发展粮、棉、油、肉的精、深加工,把蔬菜、水果和奶类等产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新的增长点。继续巩固糖、茶和水产品等传统加工。要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在巩固和提高东部地区和城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要素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和小城镇的流动,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要在“大中小结合”全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同时,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步伐,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创造出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企业规模结构。

  具体产品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布局,按照以下三个方面规划。

  (一)农作物加工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以种植业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要突出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产品的加工。

  1. 粮食类产品加工

  要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是要搞好稻谷、小麦、玉米和薯类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基础原料产品质量,实现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加快粮食产品向食品制造业的延伸。

  --稻谷加工。目前,我国稻谷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方式传统落后,深度开发不够,90%的稻谷在农村加工,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今后要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做文章,着重发展优质稻谷精加工,重视加工过程中的精碾、调质、成品整理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开发米糠等副产品制油等多种用途,向高出米率精米、特种米(包括胚芽精米、营养强化米、蒸谷米及其他专用米)、碎米深加工(包括米粉类制品)、大米添加剂(上光剂、增香剂等)及稻壳、米糠综合利用5类系列产品方向发展,扶持合理规模企业发展。在加工企业的布局上,要以国家商品稻谷基地为依托,实行产地就近加工。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稻区主要发展精米加工,华南、华中、西南稻区在搞好优质米加工的同时,发展饲料稻和以早籼稻为原料的精深加工。

  --小麦加工。目前,我国小麦制粉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太大,但总体装备水平与国外有差距,面粉加工品种单一,加工能力过剩,优质专用粉生产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面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今后5~10年,小麦制粉行业应对现有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从专用小麦种植到加工的产业化经营,对出粉率低、能耗高的小型面粉厂适当控制发展,避免盲目引进国外加工设备。要在提高总出粉率、好粉出粉率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专用面粉,开发冷冻面团、营养强化面粉及特殊人群适用的专用面粉等;开展面制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加工。布局上,在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的优质、专用小麦集中产区鼓励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专用面粉加工企业;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和沿海地区结合产业调整重组,建设以面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联合企业,推进面制主食品的工业化。

  --玉米加工。我国的玉米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仅占产量的20%左右,普遍用作口粮和饲料,深度加工只占产量的9%。今后要加大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等新品种的培育与开发力度,开发多样化的玉米食品和多用途的工业原料;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淀粉、玉米粉、玉米浆、玉米蛋白粉、纤维渣或玉米皮及胚芽等产品。要在玉米淀粉的深度开发利用方面做文章,生产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玉米饲料加工要向专用化、特种化、保健化和颗粒化方向发展。在布局上,重点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玉米主产区择优扶持和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玉米加工企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