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部关于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快电子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0年2月22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推进电子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根据当前产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就电子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与措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是信息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高渗透、高知识、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效益的特征,渗透能力强、开发投入大、技术更新快、产品周期短、投资风险高、人才流动迅速。
改革开放20年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在持续、快速的发展中。1979-1998年,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和利税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8%、24.1%和24.8%,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1998年,按生产规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排名第四,已形成了专业门类基本齐全、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产业体系。
20年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下,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据1998年统计,电子国有及国有控投企业1611家(其中大中型企业934家),资产总额3069亿元,职工110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573亿元,销售收入2120亿元,实现利润108亿元。电子国有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55.3%,职工人数占69.6%,资产总额占76.9%,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上交税金分别占65.2%、64%、66.2%和73.3%,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电子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动了行业的制度创新;彩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率先进入市场竞争,使部分军工企业较快地实现了军转民和市场化;实施大公司战略,使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促进了企业结构的调整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对外扩大开放和积极利用外资,使电子信息产业较快形成了经济成份多元化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初见端倪,跨国公司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引起投资方式和国际分工的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技术和人才是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软件、集成电路、网络产品、新型元器件已经形成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我国加入WTO在即,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