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2005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7.8万吨/年、氨氮排放量控制在9.9万吨/年、总磷排放量控制在1.24万吨/年,2005年13条主要入湖河流化学需氧量入湖量控制在7.08万吨/年、氨氮入湖量控制在1.5万吨/年、总磷入湖量控制在659.6吨/年。太湖水质有所改善,梅梁湖、五里湖水质有明显改善;主要出、入湖河流断面水质高锰酸钾指数达Ⅲ类标准,总磷与氨氮分别提高一类达Ⅳ类或Ⅴ类标准。
滇池流域2005年化学需氧量入湖量控制在35170吨/年,总氮入湖量控制在8750吨/年,总磷入湖量控制在1060吨/年;草海高锰酸盐指数小于15毫克/升,总氮与总磷平均浓度比2000年下降10%,基本消除黑臭;外海高锰酸盐指数小于8毫克/升,总氮与总磷平均浓度比2000年下降10%。
巢湖流域2005年化学需氧量入湖量控制在47110吨/年、排放量控制在59148吨/年,总氮入湖量控制在9081吨/年、排放量控制在11351吨/年,总磷入湖量控制在804吨/年、排放量控制在1072吨/年,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质接近或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湖区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Ⅲ类,总氮与总磷平均浓度比1999年下降10%。
“两控区”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053万吨以内,酸雨污染有所减轻,80%以上城市的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北京市2005年水体、大气及声环境按功能区划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和郊区生态环境有较明显改善;建设包括河北、内蒙古、山西和天津有关地区在内的首都生态圈,初步形成环首都的生态屏障。
渤海2005年化学需氧量入海量控制在102.6万吨/年,总氮和总磷的入海量分别控制在13万吨/年和1万吨/年。近岸海域水质按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
三峡库区2005年基本遏制住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化学需氧量入库量控制在11万吨/年,总氮和总磷入库量得到控制,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好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南水北调(东线)2005年化学需氧量入河量控制在10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54.7万吨/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0.9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7.0万吨/年,输水干线39个控制断面水质达Ⅲ类标准,6个控制断面水质达Ⅳ类标准。
制定和实施长江、黄河和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合理调配水资源,力争2005年长江上游、黄河中游和松花江流域的水质得到改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确定重点,抓出成效。
重点地区“十五”环境保护指标(万吨)
┌────────┬───────┬───────┬────────────┐
│ 流域名称 │ 化学需氧量 │ 总磷 │ 氨氮 │
├────────┼───┬───┼───┬───┼──────┬─────┤
│ │2000年│2005年│2000年│2005年│ 2000年 │ 2005年 │
├────────┼───┼───┼───┼───┼──────┼─────┤
│ 淮河 │105.9 │64.3 │ │ │15.1 │11.3 │
├────────┼───┼───┼───┼───┼──────┼─────┤
│ 海河 │158.4 │106.5 │ │ │26.2 │20.5 │
├────────┼───┼───┼───┼───┼──────┼─────┤
│ 辽河 │58.33 │32.58 │ │ │7.43 │5.21 │
├────────┼───┼───┼───┼───┼──────┼─────┤
│ 太湖 │49.15 │37.81 │1.44 │1.24 │13 │9.91 │
├────────┼───┼───┼───┼───┼──────┼─────┤
│ 巢湖 │6.38 │5.91 │0.15 │0.11 │1.23(总氮)│1.14(总氮│
│ │ │ │ │ │ │) │
├────────┼───┼───┼───┼───┼──────┼─────┤
│ 滇池 │4.39 │3.52 │0.13 │0.11 │1.09(总氮)│0.88(总氮│
│ │ │ │ │ │ │) │
├────────┼───┼───┼───┼───┼──────┼─────┤
│南水北调(东线)│97.2 │54.7 │ │ │13.9 │7 │
├────────┼───┼───┼───┼───┼──────┼─────┤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135.55│102.8 │ │ │11.36 │8.3 │
├────────┼───┼───┼───┼───┼──────┼─────┤
│ 渤海 │114 │102.6 │1.3 │1.0 │16.5 │13.2 │
├────────┼───┴───┴───┴───┴──────┴─────┤
│ 两控区 │ 二 氧 化 硫 │
│ ├───────────┬────────────────┤
│ │ 2000年 │ 2005年 │
│ ├───────────┼────────────────┤
│ │ 1316 │ 1053 │
└────────┴───────────┴────────────────┘
三、主要任务
(一)工业污染防治
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主线,实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1.严格控制新污染。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2.巩固和提高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成果。以污染负荷占全国工业污染65%的企业为重点,推行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业污染源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全面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动态管理,在重点地区推行许可证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