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本计划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出发,对“十五”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把关系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环境保护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还不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制订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防治“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和遏制人为生态破坏为重点,以强化执法监督和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05年,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和管理体系。
  2.具体目标
  2005年,二氧化硫、尘(烟尘及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10%;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氰化物、石油类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20%,降水酸度和酸雨发生频率有所降低。
  重点流域、海域的水污染防治实现规划目标,国控断面水质主要指标基本消除劣V类,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城市地下水污染加重的趋势开始减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标准,大中城市的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管水平有较大提高,辐射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核电站、核设施排放废物的放射性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得到遏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开始得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标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有所减缓,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创建一批环境优美小城镇。
  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与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环境规划、环境标准与环境影响评价得到加强,环境科研条件与监测手段明显改善,环境信息统一发布与宣传教育得到强化,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与执法能力有较大提高。
  (三)主要计划指标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800万吨;
  ---尘(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2000万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300万吨;
  ---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65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290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得到安全贮存或处置;
  2.工业污染防治指标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450万吨;
  ---烟尘排放量控制在850万吨;
  ---粉尘排放量控制在900万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650万吨;
  ---氨氮排放量控制在70万吨;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
  3.城市环境保护指标
  ---5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60%地级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标;
  ---50%地级以上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
  ---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92%;
  ---新增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5万吨/日;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4.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陆地国土面积的13%以上,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万平方公里;
  ---天然林和成熟林、过熟林的面积保持稳定,质量稳中有升;
  ---新的水土流失面积、“三化”草地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增速比2000年的增速降低60%;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25%以上;
  5.农村环境保护指标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环境质量标准;
  ---秸秆禁烧区的秸秆禁烧率达到95%,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0%,粪便资源化率达到70%;
  ---农业灌溉用水基本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
  6.重点地区环境保护指标
  继续推进“九五”期间确定的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的污染防治工作,“十五”期间务必抓出成效。抓紧治理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水污染,启动长江上游、黄河中游和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
  淮河流域2005年化学需氧量入河量控制在46.6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64.3万吨/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9.2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11.3万吨/年,在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不断流的情况下,淮河干流水质进一步好转。
  海河流域2005年化学需氧量入河量控制在77.6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106.5万吨/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14.9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20.5万吨/年,海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有明显改善,饮用水源地控制断面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
  辽河流域2005年化学需氧量入河量控制在29.32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32.58万吨/年,氨氮入河量控制在4.69万吨/年、排放量控制在5.2万吨/年,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全流域水体水质进一步改善。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