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海域勘界技术规程

  3)注意侵蚀作用与堆积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4)对典型地貌现象应拍摄照片并详细描述。
  5)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访问资料以及航片、卫片资料,并加以分析对比。
  6.1.3.3 野外地貌填图内容
  (1)地貌草图
  包括地貌单元、类型、形态、成因、动态以及实际资料的收集点(如观测点、采样点和拍摄点等)。
  (2)地貌剖面图
  包括实测剖面、示意剖面、动态对比剖面图等,其基本内容应包括现代地貌轮廓、成因类型、物质组成、潮位线及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等。
  6.1.3.4 岸滩地貌调查内容
  (1)海岸形成及其演变
  根据沉积相调查分析,结合历史、考古、访问以及测年等资料,确定不同时期的岸线位置和沉积环境的演变。
  (2)地貌形态特征
  1)海滨平原及潮上带
  特大潮作用于平原所发生的地貌变化、水系演变,古沙堤、古贝壳堤埋藏和出露情况、规模、延伸方向、物质组成、海蚀痕迹、沼泽和泥炭分布、海塘分布和建筑年代、人工地貌等。
  2)潮间带
  包括潮间带的宽度、坡度、底质、底栖动植物群落、横向分带性、微地貌类型、潮沟现代变化过程、海滨盐沼的特征、植物群落的演替、潮沟的特征、演变及其对潮间带沉积的影响、人为因素对潮间带发育的影响等。
  3)潮下带
  结合水深地形、沉积和水文资料划分地貌类型。
  6.1.3.5 河口地貌调查内容
  (1)河口几何形态及其成因分析。
  (2)三角洲上各种地貌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三角洲的历史演变过程。
  (3)河口沙嘴、边滩、沙洲、拦门沙的演变。
  (4)涨、落潮冲刷槽的分布和变化。
  (5)河口发育特征及变迁。
  6.1.3.6 成果图件的编制
  (1)岸滩地貌图包括陆上、潮间带和水下三部分。
  (2)正确表示各种地貌体的规模和分布,反映各种地貌的成因和形态、现代海岸动态和水动力要素,以充分显示出海岸冲淤强度和发育趋势。
  (3)图上面积为1mm2的地貌体均应显示,小于1mm2的重要地貌要素应予以放大,采用特殊符号表示。
  (4)成果图件的图式图例应满足附录Q的要求。
  6.1.4 潮间带底质调查
  6.1.4.1 一般要求
  (1)采用DGPS定位。
  (2)在高、中、低潮位分别采样,沙滩每平方千米不少于4个点,潮滩每平方千米不少于1个点。
  (3)采集样品的湿重不少于500g。
  6.1.4.2 样品现场描述内容
  潮间带底质样品现场描述按附录F要求执行,对典型的、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进行详细描述和拍摄照片。
  6.1.4.3 沉积物粒度分析
  沉积物粒度分析与资料整理按GB/T13909中14的要求进行。
  6.1.5 海岸(河口)动态变化调查
  海岸(河口)动态变化调查包括资料和图件收集、水文及泥沙调查。
  6.1.5.1 调查内容
  (1)海蚀与海积地貌的相互关系、各种地貌类型的分布范围及高程。
  (2)岩性、地质构造与海岸轮廓、海岸地貌的关系,物质组成、沉积构造、地貌特征、微地貌类型及其分布、河口区的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等。
  (3)海岸动力过程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冲淤趋势及海岸平衡剖面的塑造、河口发育演变过程。
  (4)沿岸输沙及泥沙运移特征、泥沙来源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