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展勘察专项治理,加强勘察质量监管
勘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把好勘察质量关,确保地基基础和结构安全,是从工程建设源头上保证质量的关键。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么多年勘察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去年综合执法检查不合格有质量隐患或可能有质量隐患的工程65项,其中涉及勘察原因的占72%,主要问题:钻孔深度和数量不达标,试验数据失真,成果报告的真实可靠性没有制度保证,究其原因责任制不落实,监督管理不力。针对目前勘察质量管理薄弱和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状,今年要采取专项治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办法督促勘察单位落实责任制;二是专项检查加大执法处罚力度,首先我们要抓紧制订《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规定》,明确勘察质量责任,强化勘察质量的监督,完善勘察过程的管理,建立钻探人员、野外记录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技术培训制度,勘察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明确单位的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以及与勘察作业有关的人员的质量责任,按照各自岗位职责对其经手的勘察质量负责,切实加强对勘察作业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其次,要加强施工图审查阶段对勘察的前置性审查的研究,建立适合勘察工作特点的勘察报告审查办法。第三,我们还要从其他方面来控制勘察质量,比如使用单位即设计单位的监督,使用单位对资料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可以提出质疑,由设计来监督控制勘察质量,这一想法可行否大家还可以研究尝试。
各地要组织勘察单位对2000年以来的工程勘察普遍进行一次自查,特别对一些不良地质条件、复杂建设场地及城乡结合部的建筑工程勘察重点进行检查,各地也可组织各市互相检查。建设部在适当的时候将组织抽查,并将结果公布与资质年检挂钩。
按照上述要求,各省可制定具体治理方案,通过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勘察工作量偏少,钻孔深度不够、野外作业的准确性等问题,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工程勘察质量有明显好转。《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已印发大家,这个稿主要是强调了勘察单位及个人责任制的落实,完善了勘察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督。会上大家可以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争取尽快印发,为开展勘察专项治理提供依据。
关于斜坡上建筑安全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2000年5月1日重庆武隆县发生高切坡垮塌事故,造成79人死亡,4人受伤,教训是深刻的,国务院为此发了通报。这起事故除有地质原因,也有诸多人为因素,同时武隆县建委对高切坡治理无有效的监督措施,也是一条。通知要求建设部要“完善有关规章和强制性标准,并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多发区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方面的监督。”部里今年列了专题,先选择两个城市进行调研,提出斜坡安全系统的内容和对策,为完善对斜坡建筑的安全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地也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斜坡建筑安全的各项工作。香港政府在这方面工作很有成效。2001年9月建设部和香港公务局联合组织过一个关于“斜坡安全”的研讨会,香港政府介绍了他们的作法很值得借鉴,香港政府1977年成立土力工程处作为中央的政策机关,负责统筹香港的规划、勘测、设计、建造、监察及维修工作,他们建立的斜坡安全系统主要包括:
1.审核新建的斜坡建筑设计;
2.加固旧边坡;
3.为土地用途的规划提供资料及意见;
4.制订技术标准(作业方法及安全标准);
5.管理斜坡对房屋构成的风险;
6.推广定期维修所有人造边坡以及应付天然山坡构成的危险。这些作法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
施工图审查制度是保证工程设计质量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制度。我国施工图审查制度刚刚建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加强指导,引导其健康发展。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审查机构的监督检查,督促审查机构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我们建立施工图审查制度的目的是要确保设计文件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确保工程设计不损害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确保工程质量以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要按照这“三个确保”的要求指导工作,规范行为,保证审查质量;在审查机构的审批上要注意量的控制,根据当地的任务量设立合理数量的审查机构,以避免造成恶性竞争;政府在委托任务时要注意公正公平;对审查人员要逐步建立起考核上岗制度,并定期培训,确保审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通过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审查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施工图审查要依据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涉及结构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内容进行技术审查。一些属于优化设计、咨询服务的内容不宜纳入审查的范畴。但优化设计、设计咨询也是我们积极提倡和推行的,这对于节约优化配置社会资产也有积极的作用,但这完全要靠市场的利益机制来调整,而不是靠政府强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审图机构在力量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搞咨询及设计优化,但要业主自愿,可以单独收咨询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