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强急诊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科(室)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实现急诊会诊迅速到位,急诊科(室)、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6、加强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
7、加强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血液安全,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
8、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9、医院领导定期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
(二)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重点要求:
10、优化流程,简化环节,布局合理并增加服务窗口,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11、科室标识规范、清楚、醒目。
12、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做到有导诊咨询台、有候诊椅,大中型医院要有饮水设施、有轮椅、有电话等。
13、缩短各种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创造条件,开展预约挂号服务。
14、提供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
(三)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
重点要求:
15、自觉维护病人的权利,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16、服务态度良好,服务用语规范,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17、建立、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主动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18、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
19、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改进。
(四)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
重点要求:
20、医院财务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一切财务收支活动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禁医院的部门、科室设立账外账、“小金库”。
21、建立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重大项目集体讨论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分清级次,责任到人。
22、加强药品、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严格实行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材料消耗。
23、完善收入分配办法,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过分悬殊。严禁将医疗服务收入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严禁科室承包。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