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卫生部关于推荐《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的通知

  艾滋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胃肠道溃疡,间质性肺炎,肾小球肾炎、视网膜炎。巨细胞病毒也可感染脑与脊髓的各个部位,包括脊神经根和颅神经。尸体解剖检查,肾上腺和呼吸系统最常受累。镜下,可见一些大细胞,核内与胞浆里有明显的、界清的包含体。在所有人类病毒中,巨细胞病毒包含体是最大的,感染细胞的胞核与胞浆内均可出现。巨细胞病毒包含体表现为:①核内双染性包含体,周围包绕一轮透明晕,宛如猫头鹰眼状;②胞浆双染性或嗜酸性包含体;③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均可见到包含体。免疫组织化学、DNA原位杂交和PCR有助于确诊。
  6. 卡波氏肉瘤
  卡波氏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流行型卡波氏肉瘤或艾滋病相关的卡波氏肉瘤与其他类型不同:①同性恋或双性恋的男性多见,也可见静脉吸毒者;②病变为多中心,侵袭力更强,不仅累及皮肤,而且累及内脏(约75%病例累及内脏),依次为肺、淋巴结、胃肠道、肝、泌尿生殖系统,甚至少数累及肾上腺、心和脾。皮肤卡波氏肉瘤呈红色或紫红色,早期为平坦的斑点;进而,发展为隆起的斑块;最终形成结节,并可发生糜烂、溃疡。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能够形成血管裂隙,其内可见红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特点。人疱疹病毒8型与卡波氏肉瘤的发生有关。
  (二)免疫系统病理变化
  1.HIV相关性淋巴结病
  HIV相关性淋巴结病大致可以分为无滤泡破碎的滤泡增生、有滤泡破碎的滤泡增生、滤泡退化和滤泡耗竭四种类型。在艾滋病发生前,患者发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病,肿大的淋巴结一般不超过3cm,多数HIV感染者在艾滋病发生前淋巴结组织学改变为滤泡增生;艾滋病患者淋巴结体积小,淋巴结病变为滤泡退化或耗竭。
  2.脾的病理变化
  脾肿大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成人患者脾重量超过400g时,常意味着脾内有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发生。艾滋病脾的显著病变是淋巴细胞高度耗竭,仅有少量白髓,甚至白髓完全消失。
  儿童艾滋病脾的改变为显著的淋巴细胞耗竭和吞噬红细胞现象,约50%病例出现卡波氏样病变。
  3.胸腺病理变化
  成人艾滋病患者的胸腺无明显病理变化,可以出现B细胞滤泡增生。
  儿童艾滋病患者发生胸腺过早退化。HIV损伤胸腺上皮,引起淋巴组织发生萎缩和耗竭,可见浆细胞浸润和多核巨细胞形成。胸腺小体囊肿形成。
  4.骨髓的病理变化
  早期,3/4的病例表现为细胞增生,以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增生为主。晚期,患者衰竭时,骨髓细胞减少,可见不成熟的、发育不良的前体髓细胞、淋巴样细胞聚集、不典型巨核细胞、细网状硬化、轻度血管增生、组织细胞增生和含铁血黄素沉积。
  六、临床表现与分期
  从初始感染HIV到终末期是一个较为漫长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与HIV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参照2001年制定的《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试行),将艾滋病的全过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一)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部分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同时CD4/CD8比率亦可倒置。部分病人可有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肝功能异常。
  (二)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由于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同时具有传染性。
  (三)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厘米,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各系统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如下(详见常见机会性感染诊断部分)。
  呼吸系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
  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皮肤: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和甲癣。
  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
  肿瘤:恶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需要注意的是,艾滋病期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并发症也不尽相同,所发疾病与当地流行现患率密切相关。
  七、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诊断HIV/AIDS必须是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实),而HIV 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一)急性期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
  (二)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三)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支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0 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 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2 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3 弓形虫脑病
  4 青霉菌感染
  5 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6 皮肤粘膜或内脏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或者HIV抗体阳性,而CD4+T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八、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
  (一)肺孢子虫肺炎
  1.诊断:
  (1)起病隐匿或亚急性,干咳,气短和活动后加重,可有发热、紫绀,严重者发生呼吸窘迫;(2)肺部阳性体征少,或可闻及少量散在的干湿啰音。体征与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不成比例;(3)胸部X线检查 可见双肺从肺门开始的弥漫性网状结节样间质浸润,有时呈毛玻璃状阴影;(4)血气分析,低氧血症,严重病例动脉血氧分压(Pa02)明显降低,常在60mmHg以下;(5)血乳酸脱氢酶常升高;(6)确诊依靠病原学检查如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肺组织活检等发现肺孢子虫的包囊或滋养体。
  2.治疗:
  (1)对症治疗:卧床休息,给予吸氧、改善通气功能,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如病人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可人工辅助呼吸。中重度PCP病人(PaO2<70mmHg或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35mmHg,可用强的松40mg每日2次口服5天,改20mg每日2次 口服5天,20mg每日1次口服至抗PCP结束;如静脉用甲基强的松龙,用量为上述强的松的75%。(2)病原治疗:首选复方新诺明9-12片/日(TMP每日15mg/kg,SMZ每日100mg/kg),口服,每日3-4次,疗程2-3周。复方新诺明针剂(剂量同上),每6-8h 1次,静滴。替代治疗:氨苯砜100mg,口服,每日1次;联合应用甲氧苄啶200400mg,口服,每日2-3次,疗程2-3周。或克林霉素600-900mg,静注,每6h1次,或450mg口服,每6h 1次;联合应用伯氨喹15-30mg,口服,每日1次, 疗程2-3周。或喷他脒,3-4mg/kg,每日1次,缓慢静滴(60分钟以上),疗程2-3周。
  3.预防:
  (1)预防指征: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的成人和青少年,包括孕妇及接受HAART治疗者。(2)药物选择:首选复方新诺明,体重≥60Kg者,2片/日,体重<60Kg者,1片/日。若患者对该药不能耐受,替代药品有氨苯砜和TMP。患PCP病人经HAART治疗使CD4+T淋巴细胞增加到>200/mm3并持续≥6个月时,可停止预防用药。如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又降低到<200/mm3时,应重新开始预防用药。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