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目标
通过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力争使农资市场秩序得到根本好转,农资生产企业质量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农资经营单位证照齐全,初步实现可追溯管理,农民群众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2005年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使种子抽检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农药产品的标签和质量合格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饲料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兽药产品合格率提高到75%以上,兽药标签符合率达到95%以上,实现基本消除假劣农资导致重大恶性农业生产事故发生的目标。
三、重点内容
以促进放心农资供应为核心,从加强源头治理,狠抓市场监管,强化服务指导,加强制度建设四个方面重点展开工作。
(一)加强源头治理,促进放心农资供应
一是扶持优势企业,鼓励农资直供。推广江苏以良种补贴为载体实施统一供种的经验,组织各地充分利用良种补贴等各项政策,结合“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采取政府统一采购、招标投标与主导品种挂钩的有效办法,在鼓励优势企业减少中间环节,直接供应放心农资的同时,扶持一批优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采购招标要加强项目监管,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二是发展连锁经营,完善营销网络。加强对我部已公布的80家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其加快网点建设,扩大网点覆盖范围,增加市场份额。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总结不同模式和成功经验,因地制宜进行推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完善农资营销网络,净化市场。组织各地结合实际举办农资产品展示会、展销会、交易会等,加大农资产销衔接力度。
三是加快政企分开,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种子管理与经营分设力度,对生产经营许可证到期而仍未实行政企分开的种子企业要一律停发种子经营许可证,同时不得参加统一供种招投标。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推动农技推广系统经营性和公益性机构相分离。
四是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从实行农资直供、发展连锁经营等方面总结各地农资营销方式改革的成功经验,依托农业部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选择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县,进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探索不同模式,从完善营销机制入手,做到连锁网点到乡,放心农资进村,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五是开展创建定点农资市场活动。研究制定农资市场的规范准则,从经营主体是否符合准入条件、各种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建立经营台帐和进销货记录、经销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市场信誉是否良好,以及市场规模、经营农资品种数量等方面提出要求,选取重点农资市场考核授牌,开展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创建活动,推动农资市场规范化管理。
(二)狠抓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生产经营
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加强证照管理。组织各地和有关单位对已经发放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农药产品登记等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核查,对不符合许可、登记条件的要一律依法注销或吊销。要严格品种审定,加强证照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许可条件、程序和标准,防止降低标准许可和越权许可,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
二是突出重点品种,加大整治力度。突出整顿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五个品种。种子重点查处制售假劣种子、未审先推、虚假广告、无证或借证经营等违法行为。农药重点加大农药标签监管力度,严厉查处随意扩大防治作物和对象、随意更改农药毒性标志、一证多用及假冒或伪造农药登记证等行为。肥料重点整治复混肥、配方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叶面肥和床土调酸剂未经登记或外包装和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等行为。饲料着重查处无批准文号的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产品,取缔无证生产企业,杜绝在自配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违禁药品等行为。兽药主要对无产品批准文号和以区域试验名义生产经营的兽用生物制品进行查处。此外,农机及零配件、渔机渔具、热作种苗、种畜禽等农资产品也要做好突出问题的整治和监管工作。
三是狠抓市场检查,查处一批大要案。要坚持上下联动,下移工作重心,重点对县、乡农资市场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日常巡查密度,结合重要农时季节组织开展拉网式检查,清理不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继续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对近年来假劣农资案件线索进行认真梳理,狠抓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对区域性集中制假售假的地区加大督办力度,做好跟踪工作,坚决按照“五不放过”原则一查到底,严肃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加大典型案例的曝光与宣传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教育广大群众。
四是加快农资监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农资监管信息队伍建设,及时收集、整理、发布农资质量信息,建立农资监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完善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查询、信息发布、案件统计、跨区域案情通报、优质农资推介以及工作指导与交流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三)强化服务指导,引导科学使用农资
一是提高农业系统服务能力。在春耕备耕期间及关键农时季节,向农民群众推介一批放心产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时发布主要农资供求和质量信息;组织各级农技推广系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开展免费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灭鼠、高毒农药替代和节水技术示范等活动,结合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介发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物结合,做好主体培训和示范工作,加大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指导和培训力度。
二是提高农民维护自身权益能力。加强农资常识及法律法规宣传,结合开展“送法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广泛宣传农资法律法规,介绍农资识假辨假常识,指导农民在购买农资时要注意索证索票;推动建立各类农民技术合作组织,发挥合作组织集体采购农资的作用,提高农民自我保护能力。
三是提高农资企业诚信经营能力。结合质量抽检结果、市场主体资格、消费者投诉、公众评价等相关信息,建立监管对象档案。研究建立企业信用评价办法,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监管。积极推进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等工作。督促生产企业建立生产档案,强化质量控制与管理。鼓励经营单位建立完善经销台帐、索证索票等制度,实行可追溯管理。积极发展各类农资行业协会,倡导在行业内部推行守法或质量公开承诺制,加强行业自律。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