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第18栏“折资”:指当年项目农民群众多投入或少投入的劳动工日折合成的资金数。
⑤第19栏“数量”:指当年项目农民群众多投入或少投入的劳动工日。
⑥第20栏“其他资金”:指当年项目其他资金的增减数额。
⑦第21栏“银行贷款”:指当年项目银行贷款增减数额。
(6)“本年完成”:指实际完成上年结转和当年计划“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的数额。
①第22栏“合计”:指当年度完成的项目总投资(含上年结转以及本年计划)。下年度立项的项目超前投入的资金不在统计范围内。
②第23栏“财政资金”:指当年财政资金的实际完成数,财政资金无偿部分为农业综合开发报账资金专账当年实际报账数,有偿部分为县级财政实际借出数。
③第24栏“小计”:指当年自筹资金实际完成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实际发生数。
④“其中:投工投劳”:指当年完成的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和折资数。
⑤第25栏“折资”:指当年完成的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劳动工日折合成的资金数,取自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
⑥第26栏“数量”:指当年完成的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取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或项目承建单位农民投工投劳台账或农民投工投劳纪录。
⑦第27栏“其他资金”:指当年其他资金的完成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实际发生数。
⑧第28栏“银行贷款”:指当年度银行贷款的实际完成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实际发生数。
(7)“结转下年”:指当年项目的财政资金无偿部分尚未报账数、有偿部分尚未借出数以及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尚未完成数额。
①第29栏“小计”:指结转下年的资金总额,含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
②第30栏“其中:财政资金”:指结转下年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总额。
(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效益主要指标汇总表(附表2)
1、原原种扩繁项目
(1)第3行“新增原原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原原种的生产总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2)第4行“新增原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原种的总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2、良种繁育基地项目
(1)第6行“新增原种生产能力”:解释说明同原原种扩繁项目。
(2)第7行“新增良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良种的总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3)第8行“新增种子加工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机械加工种子的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4)第9行“新增种子储备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仓储设施所能储藏种子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3、育草基金项目
(1)第11行“新增草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治理区草种生产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2)第12行“新增草种加工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机械加工草种的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3)第13行“新增草种储备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仓储设备所能储藏牧草种子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4、优势特色种养示范项目
(1)第16行“新增园艺产品供种能力”:指项目建成后,园艺产品种苗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量。
(2)第17行“新增畜类供种能力”:指项目建成后,畜类良种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量。
(3)第18行“新增禽类供种能力”:指项目建成后,禽类良种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量。
(4)第19行“新增水产品供种能力”:指通过项目实施,到竣工年度水产品苗种供应能力。
(5)第20行“新增水产品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水产品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5、秸秆养畜项目
(1)第22行“牛出栏”:指项目实施区当年牛出栏数。
(2)第23行“羊出栏”:指项目实施区当年羊出栏数。
(3)第24行“氨化、微贮秸秆”:指氨化、微贮风干秸秆及相关作物的数量。
(4)第25行“青贮数量”:指青贮鲜秸秆及相关作物的数量。
6、海南农垦总局天然橡胶基地项目
(1)第27行“橡胶平均增粗”:指本年内未开割橡胶树围茎实际茎粗的平均增加量。
(2)第28行“干胶亩产”:指每亩开割胶园年产干胶数量。
(3)第29行“干胶总产量”:指当年生产的鲜胶水和杂胶(即扣除杂物后的胶线、胶块、胶泥)经过加工制成的烟胶片、标准胶、浓缩胶乳、浅色胶等橡胶成品的总量。
(4)第30行“新增开割面积”:指橡胶中小苗中当年达到开割标准并已投产的橡胶面积。
填报注意事项
1、填报前请仔细阅读《编制说明》,正确理解各指标的含义,并注意与计划数的衔接。
2、注意统计范围。以填报2004年度报表为例,统计的范围除2004年当年立项项目外,还应包括以前年度未完工项目,在2004年实际发生的投资和实现的效益。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