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413号——173个农作物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1、密度:一般每亩保苗1.5-1.7万株。2、要抢墒或造墒播种,保证全苗。分枝期、花荚期、鼓粒期遇旱浇水。3、适于肥地和较肥地种植。苗期、初花期每亩追施磷酸二铵或复合肥10-20公斤。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夏大豆晚熟品种,抗孢囊线虫病。适宜在山东中南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关中平原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4004
  品种名称:晋豆29号(原名:汾豆53号)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早熟18×晋大28
  特征特性:紫花,棕毛,圆叶,无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06.5天,株高71.9厘米,有效分枝2.6个,单株有效荚数38.1个,单株粒数91.3个,百粒重17.6克。种皮黄色,浅褐脐,圆粒。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8.1%,粗脂肪含量22.11%。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93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10.71%(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198.85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11.9%(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4.89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11.35%。2003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3.16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12.0%。
  栽培技术要点:6月上、中旬播种,亩播量7.5公斤左右,种植密度1.4-1.6万株/亩。要注意抢时,抢墒播种。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适宜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中部、山西南部及陕西关中平原夏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4005
  品种名称:五星2号(原名:冀观52)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豆9号×Century
  特征特性:紫花,棕毛,卵圆叶,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36.5天,株高94.0厘米,有效分枝1.8个,单株有效荚数47.4个,单株粒数107.1个,单株粒重19.8克,百粒重19.2克。经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SMV1株系,中抗花叶病毒病SMV混合株系,高感大豆食心虫、感大豆孢囊线虫病。抗倒性好。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8.75%,粗脂肪含量21.5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3.38公斤,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1.55%(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11.05公斤,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6.76%(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12.22公斤,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4.08%。2003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1.43公斤,比对照晋豆19号增产0.97%。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进行,甘肃、宁夏在4月中、下旬,陕西在4月底5月初,北京、天津、河北北部春播区在5月上、中旬播种为宜。2、密度:机播播量每亩5.5-6.5公斤,人工点播每亩4公斤左右。肥力较好地块亩留苗1.6万株左右,肥力较低的沙土地亩留苗1.8-2.0万株。3、肥水管理:除特殊干旱年份外,苗期一般不浇水。开花期结合浇水追施纯氮5-7公斤/亩。结荚期根据土壤墒情或降雨情况确定浇水。鼓粒期遇旱应及时浇水。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脂肪氧化酶Ⅱ缺失、低豆腥味高油大豆品种,适宜在陕西北部、河北中部、甘肃东部及中部地区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块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4006
  品种名称:黑河36号(原名:黑辐99-170)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
  品种来源:北87-9×九三90-66
  特征特性:白花,长叶,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16天,株高59.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5.1个,百粒重20.5克。成熟时落叶,轻度裂荚。种皮黄色,黄脐,籽粒圆形。经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接种鉴定,抗大豆灰斑病。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9.80%,粗脂肪含量19.28%。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9.1公斤,比对照黑河18增产6.6%(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150.0公斤,比对照黑河18增产8.9%(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4.6公斤,比对照黑河18增产7.6%。2003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1.1公斤,比对照黑河18增产13.2%。
  栽培技术要点:1、4月末至5月初播种。2、一般大垄(60-70厘米)栽培每公顷保苗30万株,窄行密植可保苗35-40万株。3、用种衣剂拌种。4、一般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加施尿素20-30公斤,钾肥30-40公斤,深施或分层施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北方春大豆高产型早熟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北部、吉林省东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及新疆阿勒泰早熟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4007
  品种名称:南豆5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矮脚早×贡豆6号
  特征特性:白花,棕毛,披针形叶,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09天,株高49.5厘米,分枝2.3个,百粒重22.4克。成熟时荚呈褐色。种子椭圆形,种皮黄色,脐褐色。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6.18%,粗脂肪含量18.71%。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南方春大豆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6.5公斤,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5.5%(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140.7公斤,比对照湘春10号减产5.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46.0公斤,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1.6%。2003年参加南方春大豆组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2.0公斤,比对照湘春10号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长江流域春播3月中、下旬;夏播5月中、下旬,秋播7月上旬至下旬。2、种植密度:春、夏季净作亩保苗1.5-1.7万株。与花生、红苕等作物间作亩保苗0.2-0.25万株。3、施肥:亩施过磷酸钙20-25公斤及人畜粪水1000-1500公斤作底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高蛋白大豆品种,适宜在四川盆地及低山丘陵地区、湖南北部、江西中部及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及湖北江汉平原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1
  品种名称:中油6303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908A×R5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1天。子叶长宽中等,花瓣黄色,呈倒叠状,种皮黑色。平均株高170厘米,分枝部位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1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5克。该品种菌核病发病率平均7.25%,病情指数2.62;病毒病发病率2.52%,病情指数1.25%,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33%,硫苷含量18.28μmol/克,含油量41.2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4.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97%;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3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4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8.28公斤,比中油821增产18.9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2.63公斤,比中油821增产14.9%。
  栽培技术要点:科学施肥,重施底肥,N占底肥70%,平衡施肥,底肥亩施1.5公斤硼砂,苔肥早施,腊肥春用。花期加强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和陕西汉中、安康两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2
  品种名称:中油杂4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6A×93275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4天。越冬习性为半直立,苗期生长势强,叶色淡绿,有柄叶较大较长,多裂叶,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顶叶较小,角果着生角度为斜生型,花瓣颜色为淡黄色,种皮颜色为黑色。平均株高17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单株角果346.5个,每角粒数17粒,千粒重3.6克。菌核发病率为5.76%,病指2.99,病每病发病率为1.25%,病指0.67,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0%,硫苷含量20.24μmol/克,含油量40.51%。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5.0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3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5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6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1.3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15%。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7.4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0.08%。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3
  品种名称:中油杂7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R2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兰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3天。越冬习性为半直立,叶色较深,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花瓣颜色淡黄色,种皮色深褐色。平均株高180厘米,一次分枝9个,二次分枝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77个,每角粒数17.2个,千粒重3.2克。菌核病发病率13.6%,病指7.06,病毒病发病率3.62%,病指2.15,低抗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1.08%,硫苷含量28.0μmol/克,含油量35.87%。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8.8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38%;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29.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9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4.1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8.0%。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0.36公斤,比对照增产5.02%。
  栽培技术要点:栽培上注意底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及陕西省的汉中、安康两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4
  品种名称:中油杂8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908A×R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兰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4天。幼苗直立,生长发育快,生长势较强;叶色暗绿,顶裂叶较大、叶片长度中等,叶宽度较宽,侧裂叶4对以上,叶片边缘为波状;花期适中,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为中等、宽度较宽,呈侧叠状,种皮黑色,圆形。平均株高175厘米,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分枝数8个,单位株有效果数300个,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3.9克。菌核病发病率7.28%,病指3.79,病毒病发病率1.43%,病指0.7,低感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19%,硫苷含量18.20μmol/克,含油量43.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7.95公斤,比对中油821增产5.5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2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6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2.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1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0.0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41%。
  栽培技术要点:科学平衡施肥,增施硼肥,合理密植0.8-1万株,加强菌核病的防治。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5
  品种名称:中油杂9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棚40
  已往审定情况: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中游区)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兰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2天。幼苗半直立,叶片裂片为缺刻型,叶缘波状,花瓣颜色淡黄色,分枝部位较低,株型紧凑,种皮色深褐色。平均株高153厘米,一次分枝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3个,每角粒数18.6个,千粒重3.4克。菌核病发病率38.04%,病指15.64,病毒病发病率25.36%,病指12.27,低感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2%,硫苷含量19.83μmol/克,含油量38.3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33.9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33%;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单产173.9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7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3.9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2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1.5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72%。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防治菌核病及病毒病,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五省(市)和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6
  品种名称:华双5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中油821//华油3号/RS-1双低选系×华双3号/3/中双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复合杂交选育的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全生育期平均214天。幼苗半直立,幼茎紫色,子叶肾脏形,花瓣颜色黄色,种皮黑色,株型紧凑,分枝角度小。平均株高170厘米,分枝部位3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主花序60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290个,每角粒数19粒,千粒重3.87克。菌核病发病率4.55%,病指2.14,病毒病发病率0.78%,病指0.45,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42%,硫苷含量30.49μmol/克,含油量41.85%。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4.9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2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3.6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1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8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2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8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26%。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7
  品种名称:华油杂8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8086A×轮-3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0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淡绿色,顶叶较大,有裂叶2-3对,茎淡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为扇形较紧凑,平均株高175-18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二次有效分枝12个,主花序长75厘米,单株有效果390-520个,主花序角果长7-8厘米,每果粒数18-20粒,千粒重3.5-3.8克。冬前、春后均长势强;抗寒性中等。菌核病发病率17.28%,病指8.14,病毒病发病率2.7%,病指2.17,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18%,硫苷含量20.53μmol/克,含油量40%。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5.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5.38%;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6.1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6.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2.6%。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32%。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8
  品种名称:华油杂9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986A×7-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3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种子黑褐色,近园形。株型为扇形紧凑,平均株高175-19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主花序长85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380-480个,每角粒数21-23粒,千粒重2.98-3.05克。冬前、春后均长势强;抗寒中等。菌核病发病率28.5%,病指13.24,病毒病发病率25.25%,病指11.72,低感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47%,硫苷含量23.05μmol/克,含油量41.0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0.1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1.5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8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8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4.57%。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5.2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2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适当晚播,播种过早会出现早花早薹现象,注意防治菌核病,增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市)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09
  品种名称:华油杂10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8110A×8759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5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为扇形紧凑,平均株高170-18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主花序长85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338-437.9个,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3.14克。菌核病发病率7.11%,病指2.73;病毒病发病率3.99%,病指1.84,长江上游地区中抗菌核病,中游地区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下游地区0.23%,中游地区0.70%,硫苷含量下游地区23.37μmol/克,中游地区19.46μmol/克,含油量下游地区39.7%,中游地区41.12%。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1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07%;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1.3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8.5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24公斤,比中油821增产28.0%。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8.2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3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9.0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3.6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66公斤,比中油821增产22.67%。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和长江中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145.52公斤和176.35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22%和19.57%。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及长江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五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0
  品种名称:华油杂11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181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0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绿色,顶叶较大,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种子黑褐色,近园形。株型为扇形较紧凑,平均株高150-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二次有效分枝10个,主花序长75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300-40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0-3.2克。冬前、春后均长势较强;抗寒中等。菌核病发病率28.1%,病指13.6,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病毒病发病率17.94%,病指8.49,较对照中油821;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18.48μmol/克,含油量41.6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0.3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86%;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8.2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3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6.17%。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4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1%。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菌核病,注意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1
  品种名称:蓉油10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科所
  品种来源:蓉油A0464×蓉C3762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5天。叶色深绿,叶片中等大,裂叶3对,叶缘锯齿,叶柄较长,无刺毛,心叶绿色,幼苗半直立,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雌雄蕊正常可育,四强雄蕊高于柱头,花药发达,花粉量大,角果枇杷黄,近直生,中等大长,种籽褐色、圆形。株型扇形,匀生分枝,平均株高164.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6个,单株角果数296.4个,每角粒数19.3粒,千粒重3.51克。菌核病发病率6.56%,病指3.14,病毒病发病率2.19%,病指0.82,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37%,硫苷含量24.56μmol/克,含油量40.8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4.2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4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9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3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8.0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84%。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1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6.81%。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3012
  品种名称:蓉油11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科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3968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3天。叶色深绿,叶片较大,裂叶2对,叶缘波状,叶柄较长,无刺毛,心叶绿色,幼苗半直立,茎杆绿色,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角果枇杷黄,近直生,中等大长,种籽褐色、圆形。株型扇形,匀生分枝,平均株高1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主花序长度70厘米,单株角果数452.5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2克。该品种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9.80%,病指8.59,病毒病平均发病率16.07%,病指6.46,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6%,硫苷含量28.99μmol/克,含油量43.5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6.4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5.0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9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8.9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7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57%。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8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8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3
  品种名称:蓉油12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科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C2156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3.3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大裂叶2对,叶缘锯齿,叶柄较长,无刺毛,心叶绿色,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角果枇杷黄,近直生,中等大长,种籽黑褐色、圆形。株型扇形,匀生分枝,平均株高184.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平均8.5个,单株角果数443.06个,每角粒数18粒,千粒重3.20克。菌核病平均发病率6.82%,病指2.98,病毒病平均发病率5.13%,病指4.47,中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24.23μmol/克,含油量40.3%。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6.13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4.31%;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3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2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5.9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0%。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17.9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减产4.9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贵州、云南(玉溪地区除外)、四川、重庆四省(市)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4
  品种名称:秦优7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陕3A×K407
  已往审定情况:2001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黄淮),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下游)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弱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黄淮地平均245天,长江下游平均226天,长江中游平均218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幼茎紫红,心叶黄绿紫缘,深裂叶,叶缘钝锯齿状,顶裂叶圆大,叶色深绿,花色黄,花瓣大而侧叠,匀生分枝,与主茎夹角较小,角果浅紫色、直生、中长较粗而粒多。平均株高164.2-182.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9个,单株有效角果288-342个,每角粒数23-25粒,千粒重3.0克。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6%-0.56%,硫甙含量25.11-29.59μmol/克,含油量40.69%-43.22%。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度参加黄淮海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7.18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0.08%;2000-2001年度黄淮海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09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减产0.71%。2001-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平均亩产139.1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平均亩产125.56增产10.79%;2002-2003年度长江下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6.7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65%。2002-2004年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22.88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12%。2003-2004年度长江中游组生产试验平均亩155.2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37%。
  栽培技术要点:生产上注意施用硼肥。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5
  品种名称:秦优8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
  品种来源:6113A×6113B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下游地区平均233.8天,黄淮地区平均243天。该品种子叶肾脏形,苗前期生长较慢,叶深裂,叶色深绿,叶片厚,蜡粉厚,叶片较圆,茎杆粗壮,绿色,花淡黄色。平均株高17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2,单株有效角果数黄淮地区308个,长江下游地区433个,每角粒数23粒,千粒重3.14克。菌核发病率长江下游地区32.67%,病指16.3,黄淮地区22.19%,病指14.36;病毒病发病率长江下游地区28.9%,病指18.8,黄淮地区发病率14.36%,病指6.53,低感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35%,硫苷含量22.99μmol/克,含油量40.4%。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