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413号——173个农作物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左右,注意防治玉米螟、茎腐病、矮花叶病。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江西、上海、江苏、广西作为鲜食糯玉米种植,茎腐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5
  品种名称:西星黑糯1号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EN12-5,来源为“莱州黑糯×BN12”为基本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为EN951,以“徐州黑糯×BN951”为基本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2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晚1天;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198-235.6厘米,穗位86-10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7.9-18.7厘米,穗行数11.45-13.1行,穗轴白色,籽粒紫色,百粒重27-28.2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高感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矮花叶病,中抗黑粉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经东南、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均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9.03%;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9.22%。均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25.6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6.25%。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27.2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8.8%;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12.2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9.0%,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19.7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在东南地区栽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注意防治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在黄淮海地区栽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左右,注意防治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注意隔离,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及广东、江西、江苏、安徽、上海作为鲜食糯玉米种植。茎腐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6
  品种名称:苏玉糯8号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通354,来源为克W112×通系5;父本为通137,来源为衡白522×沪糯1号
  特征特性:在江苏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9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早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0厘米,穗位76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7.8厘米,穗行数15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28.5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中抗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7.96%,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30.1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500株/亩,注意防治玉米螟。注意隔离,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广西作鲜食深加工兼用型糯玉米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7
  品种名称:绿色先锋(甜)
  选育单位:北华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SS3574,来源为综合种品综1号和TSC0群体自选系;父本为SS8611,来源为泰国和先锋公司杂交种的二环系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92天,与对照甜单21相同。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76天左右。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24-245厘米,穗位96-101厘米。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6.5-21.0厘米,穗行数16.0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2.8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抗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纹枯病,中抗丝黑穗病。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黑粉病,抗玉米螟,中抗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感大斑病。经东华北、黄淮海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吉林农业大学检测,鲜籽粒含糖量19.1%,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鲜果穗平均亩产1025.6公斤,比对照甜单21号增产16.5%;2003年鲜果穗平均亩产988.4公斤,比对照甜单21号增产14.3%。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1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39.3公斤,2002年鲜果穗平均亩产696.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在黄淮海地区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防止串粉,适时收获。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江苏北部夏玉米区及河北北部、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北京、新疆春玉米区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8
  品种名称:金甜678
  选育单位: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MU11-13,来源为从南斯拉夫超甜玉米自交系ZP103与甜玉米杂交种1835杂交选育的自交系;父本为H9120,来源为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从CTB2群体中选育单株自交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2天,比对照绿色先锋晚4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1片。株型半紧凑,株高227.4厘米,穗位75.0厘米。花药黄色,颖壳黄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8.35厘米,穗行数17.37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3.23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抗小斑病、黑粉病和抗茎腐病,感大斑病和玉米螟。经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一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37.1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20.12%,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03.6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14.6%。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20.4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17.3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000株/亩。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甜玉米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9
  品种名称:金甜878
  选育单位: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MU1-23,来源为从美国超甜玉米资源FRS703与甜玉米杂交种1835改良群体中选育的自交系;父本为2579,来源为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从CTB2群体中选育单株自交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3天,比对照绿色先锋晚4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23片。株型半紧凑,株高269.6厘米,穗位109.2厘米。花药黄色,颖壳黄色,花丝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9.44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29.73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感黑粉病。经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一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87.6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减产1.33%,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93.4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13.14%。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40.5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5.9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2600-3500株/亩,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黑粉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天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甜玉米种植,注意防治黑粉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0
  品种名称:郑甜3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郑超甜T克Q026,来源为亚热带超甜玉米群体为基础材料导入温带普通玉米种质经过回交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为TBQ018,来源为热带超甜玉米群体为基础材料导入普通玉米种质连续自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8天,与对照绿色先锋相当。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15.7厘米,穗位82.7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浅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7.9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粗4.47厘米,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1.21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黑粉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高感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经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一级标准。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40.0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减产8.16%,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82.2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减产2.71%。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61.1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减产5.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3700株/亩。注意隔离,适时收获。注意防治叶部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夏玉米区作鲜食甜玉米种植。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区慎用,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叶部斑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1
  品种名称:万甜2000
  选育单位: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SW23,来源为国外超甜玉米杂交种二环系;父本为SW24,来源为超甜20号二环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1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3天。幼苗叶鞘浅绿色,叶片深绿色,叶缘浅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6厘米,穗位122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青色,果穗筒型,穗长19.3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6.3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24.1%,还原糖16.8%,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865.2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9.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海南、广西、上海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2
  品种名称:皖甜1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皖甜系1,来源为美国甜玉米杂交种×甜玉2号;父本为超甜776,来源为宿县地区农科所
  特征特性:在合肥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2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31厘米,穗位92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浅黄色,颖壳黄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3.9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高感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22.4%,还原糖9.6%。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99.5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0.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5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江苏、广东、广西、浙江、上海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3
  品种名称:广甜2号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sw9915-3,来源为美国超甜玉米与国内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转育、反复回交改良的后代自选系;父本为s9905-1,来源为美国超甜玉米与国内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转育、反复回交改良的后代自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广东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9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1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12.5厘米,穗位77.5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浅黄色,颖壳浅黄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0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白色相间,百粒重31.7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感玉米螟,高感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21.4%,还原糖13.4%,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845.9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6.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玉米螟。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广西、海南、上海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发生区慎用,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4
  品种名称:农甜3号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母本为L311,来源为泰国无名甜玉米杂交组合×超甜43号;父本为L104,来源为美国甜玉米杂交组合“NW3541”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广西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2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00-220厘米,穗位75-80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8厘米,穗粗4.6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色黄色,百粒重30.0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13.4%,还原糖8.5%,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70.5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海南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5
  品种名称:秦龙甜1号
  选育单位:陕西秦龙绿色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L921,来源为美国普通玉米坚秆杂交种F3代分离出超甜单株连续自交6代;父本为R600,来源为日本超甜杂交种600连续自交6代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8天,比对照穗甜1号早1天,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与对照绿色先锋相当。幼苗叶鞘绿色,叶片鲜绿色,叶缘绿色。成株叶片数17片。株型平展,株高196-206厘米,穗位69-75.8厘米。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黄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59-19.7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3.62-34.5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高感茎腐病。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黑粉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黄淮海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鲜食甜玉米一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16.6%,还原糖10.6%,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835.7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5.3%。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28.1公斤,比对照绿色先锋增产4.1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40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茎腐病和玉米螟。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安徽、北京、天津夏玉米区和广东、浙江、江西、上海、广西、海南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重发区慎用,注意防治玉米螟。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46
  品种名称:浙甜2018
  选育单位:浙江省种子公司,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150BW,来源为超甜3号母本的变异株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为大28,来源为美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地甜玉米混合杂交后选株自交而成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1天,比对照穗甜1号晚4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0厘米,穗位90厘米,成株叶片数17-19片。花药黄色,花丝淡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1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百粒重35.7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高感矮花叶病。经东南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甜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可溶性糖23.4%,还原糖12.9%,达到部颁甜玉米标准(NY/T523-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73.2公斤,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注意防治矮花叶病、大斑病、玉米螟。防止串粉,适时采收。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广西、海南作为鲜食甜玉米种植,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4001
  品种名称:中棉所47(原名:sGKz4)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自选丰产抗病品系P-7/双价抗虫棉品系sGK-中23
  特征特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全生育期133天。株型较紧凑,叶片中等大小、色较深。株高95.5厘米,果枝始生节位6.9节,单株果枝数12.8台,单株结铃17.7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6克,籽指10.4克,不孕籽率6.9%,衣分42.4%,霜前花率94.9%;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2.5%跨长28.8毫米,比强度21.4厘牛/特克斯,纤维整齐度48.2%,麦克隆值5.1,伸长率6.7%,反射率73.4%,黄度7.9。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麦套棉区试,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263.1公斤、111.4公斤和107.4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19增产27.5%、34.2%和36.1%;2002年续试,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266.2公斤、113.3公斤和106.0公斤,分别比对照豫668增产19.4%、19.3%和26.5%。2002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246.9公斤、105.2公斤和96.8公斤,分别比对照豫668增产21.4%、21.8%和27.0%。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中下旬播种,地膜覆盖或营养钵育苗,大田亩种植密度2200-2500株。2、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后期视长势情况追施叶面肥,要特别注重钾肥的施用。3、适当应用生长调节剂,用量以少为宜。4、二代棉铃虫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铃虫适当防治,同时注意防治其他棉田害虫。5、整枝及时彻底,并摘去下部1-2果枝早蕾,防止烂铃。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黄河流域棉区河南、山东、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麦棉两熟棉区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4002
  品种名称:新陆中20号(原名:98-60)
  选育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种子管理总站,新疆天合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新疆兵团农二师农科所
  品种来源:89-19/优质抗病中长绒棉材料33
  特征特性:早中熟陆地棉品种,全生育期141天。植株塔型,茎秆茸毛较密,叶片中等稍大、淡绿色,叶裂较浅,苞叶较大,Ⅱ式分枝。株高60.74厘米,第一果枝节位4.48节,株果枝数9.43台,单株结铃数6.4个,铃长卵圆形有铃尖,多为4-5室,单铃重6.01克,籽指10.4克,衣指7.7-8.1克,不孕籽率4.4%,衣分43.26%,霜前花率91.56%;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不抗棉铃虫。2.5%跨长30.0毫米,比强度21.1厘牛/特克斯,麦克隆值4.4,整齐度47.8%,反射率77.2%,黄度8.0,纺纱均匀性指数146。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组区域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314.4公斤、136.1公斤、121.2公斤,籽棉比对照中棉所35减产1.26%,皮棉、霜前皮棉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7.42%和9.49%。2003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319.4公斤、141.1公斤,110.9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2.88%、12.09%、22.89%。
  栽培技术要点:1、4月中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亩种植密度12000-16000株、收获密度9000-11000株。2、合理搭配氮、磷、钾肥的比例,适当施用锌锰硼等微量元素,苗期及花铃期进行叶面追肥,或配合化控进行叶面追肥。3、6月20日左右开始灌第一水,全生育期灌水4-5次,8月下旬停水。4、一般年份,分别于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花铃期共5次亩用缩节胺0.5克、1.5克、2.5克、3.5克、6克、8克进行化控。5、7月上中旬打顶,掌握“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原则。6、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害虫。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西北内陆无霜期180天以上的早中熟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4003
  品种名称:中棉所49(原名:中287)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409/中51504
  特征特性:早中熟陆地棉品种,全生育期145天。植株塔型,茎秆柔软有韧性、茸毛少,叶片中等大小、上举,叶裂深,Ⅱ式果枝。株高61.3厘米,第一果枝节位5.5节,株果枝数10.4台,单株结铃7.1个,铃卵圆形,单铃重6.1克,籽指11.1克,不孕籽率6.7%,衣分41.8%,霜前花率93.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不抗棉铃虫。2.5%跨长28.8毫米,比强度21.4厘牛/特克斯,纤维整齐度48.2%,麦克隆值4.3,伸长率7.1%,反射率77.5%,黄度7.6,纺纱均匀性指数14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组区域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314.1公斤、130.9公斤、119.1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6.95%、10.93%和17.22%。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337.9公斤、146.9公斤,114.0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8.84%、16.66%、26.33%。
  栽培技术要点:1、4月5-15日播种,地膜覆盖栽培,亩收获密度11000-12000株。2、重施底肥,氮肥占总施氮量的60%左右,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施用。3、全生育期灌水3-4次,花铃期要保持田间持水量。4、及时适量喷洒缩节胺3次,株高控制在70厘米左右。5、及时防治蚜虫、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等害虫。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西北内陆无霜期180天以上的早中熟棉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4001
  品种名称:冀黄13(原名:冀黄103)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品661×8032(7322-111×威廉姆斯)
  特征特性:白花,棕毛,披针形叶,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39天,株高102.7厘米,有效分枝1.3个,单株有效荚数41.2个,单株粒数91.6个,单株粒重17.8克,百粒重19.9克。种皮黄色,褐脐,圆粒。经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SMV1株系,中感SMV混合株系,中感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9.6%,粗脂肪含量21.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21.04公斤,比对照晋豆19增产5.2%;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07.64公斤,比对照晋豆19增产5.04%;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14.34公斤,比对照晋豆19增产5.12%。2003年参加西北春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1.09公斤,比对照晋豆19增产0.79%。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5月上、中旬。2、密度:机播播量每亩4.5-6公斤,人工点播每亩4公斤左右。肥力较好地块亩留苗1.6万株左右,肥力较低的沙土地亩留苗2.0-2.2万株。3、浇水:除特殊干旱年份外,幼苗期一般不浇水。干旱时可在分枝期浇水。根据土壤墒情或降雨量浇好开花水、鼓粒水。4、施肥:春播整地时施氮磷钾复合肥20公斤或磷酸二铵15-20公斤作底肥。初花期至开花后10天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为晚熟高油大豆品种,丰产性好,抗倒伏性强,适宜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及中部、山西中部地区肥力较高地块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4002
  品种名称:GS郑9525(原名:郑9525)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100×驻美金
  特征特性:紫花、灰毛、卵圆形叶,有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11天,株高75.1厘米,有效分枝3.2个,单株有效荚数45.0个,单株粒数80.8个,百粒重19.6克。种皮黄色,褐脐,圆粒。抗倒伏性较强,抗病性一般。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2.26%,粗脂肪含量18.45%。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37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19.42%(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191.34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7.68%(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7.86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13.13%。2003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84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5.08%。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期:6月上中旬,豫北、豫西麦垄套种可在麦收前10天播种。每亩播量4-5公斤,行距40厘米左右,株距13-15厘米,亩留苗1-1.5万株。2、肥水管理:该品种喜肥,应增施底肥,适量追肥。亩施钙镁磷肥40-50公斤,或二铵10公斤,初花期追施尿素5公斤,也可叶面喷肥。由于该品种花期集中,开花多,花荚期遇旱浇水是夺取高产的关键。3、该品种成熟时落叶性好,熟期一致,抗裂荚性强,可在植株完全成熟、籽粒干透后收获,以免过早收获影响外观和品质。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夏播中熟品种,适宜在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4003
  品种名称:齐黄31号(原名:鲁99-7)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济3045×潍8640
  特征特性:白花,棕毛,卵圆形叶,有限结荚习性。平均生育期108天,株高74.1厘米,有效分枝2.2个,单株有效荚数49.2个,单株粒数86.1个,百粒重17.7克。种皮黄色,浅褐脐,扁椭圆粒。抗病、抗倒伏性好。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9.44%,粗脂肪含量22.1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52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7.8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190.64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7.28%(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8.58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7.55%。2003年参加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6.94公斤,比对照鲁豆11增产8.20%。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