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413号——173个农作物品种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京津唐夏播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2点次增产,5点次减产,平均亩产503.98公斤,比对照唐抗5号增产11.7%,2003年比对照京科23增产0.80%;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74公斤,比对照京科23增产0.0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低洼、盐碱地不宜过密,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北部唐抗5号品种种植区夏播,丝黑穗病发生区慎用,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7
  品种名称:先玉335
  选育单位: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PH6WC,来源为先锋公司自育;父本为PH4CV,来源为先锋公司自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生育期98天,比对照农大108早熟3.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成株株型紧凑,株高286厘米,穗位高103厘米,全株叶片数19片左右。花粉粉红色,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形,穗长18.5厘米,穗行数15.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硬粒型,百粒重34.3克。
  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感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55%,粗脂肪含量4.08%,粗淀粉含量74.16%,赖氨酸含量0.30%。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58%,粗脂肪含量3.41%,粗淀粉含量74.36%,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8点次增产,7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79.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3%;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5点增产,6点减产,平均亩产509.2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4.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亩,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山西运城夏播种植,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玉米螟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8
  品种名称:金海5号
  选育单位:山东省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JH78-2,来源为美国杂交种78599;父本为JH3372,来源为沈5003×自330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北京市、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2天左右,与对照农大108相同。幼苗叶鞘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0厘米,穗位90厘米。花药黄色,花丝粉红色,果穗筒形,穗长19.5厘米,穗行数15.3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1.6克。
  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矮花叶病,抗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18%,粗脂肪含量4.63%,粗淀粉含量72.27%,赖氨酸含量0.27%。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22%,粗脂肪含量3.74%,粗淀粉含量71.81%,赖氨酸含量0.24%。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6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58.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2%;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9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515.7公斤,比当地对照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200-3500株/亩。注意防治叶部斑病、黑粉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运城夏播种植,叶部病害和黑粉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9
  品种名称:承玉15
  选育单位:河北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543,来源为外引系(美国群体选);父本为承系36,来源为(丹340×中黄64)×丹340选系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生育期112天,比对照农大108早1天。幼苗绿色,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5厘米,穗位97厘米。颖壳绿色,花药浅紫色,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形,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穗轴红色,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1克。
  经四川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33克/升,籽粒粗蛋白含量10.74%,粗淀粉含量70.32%,粗脂肪含量4.71%,赖氨酸含量0.27%。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11.08%、粗脂肪含量3.28%、粗淀粉含量70.22%、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02-2003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9点次增产,11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86.65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46%;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2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产524.3公斤,比当地对照平均增产6.9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湖北、重庆、湖南、云南、贵州种植,注意防治大斑病、纹枯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0
  品种名称:登海3632
  选育单位: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DH08,来源为以8112×6523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6代选育而成;父本为DH14,来源为从国外杂交种选育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生育期115天,比对照农大108晚2天。幼苗绿色,茎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0厘米,穗位96厘米,全株叶片数20片。花药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粉色,果穗筒型,籽粒黄色,粒型半马齿型,穗轴红色,穗行数16-18行,百粒重31.8克。
  经四川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抗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20克/升,粗蛋白含量9.35%,粗脂肪含量4.64%,粗淀粉含量72.3%,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9.16%,粗脂肪含量3.77%,粗淀粉含量72.09%,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31点次增产,19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74.7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6.26%;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13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521.0公斤,比当地对照平均增产6.4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密度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湖北、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种植,注意防治茎腐病、大斑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1
  品种名称:遵玉8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78599-141,来源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父本为L9665,为(L961×65232A)×5003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生育期125天,比对照农大108早0.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浓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63厘米,穗位110厘米,成株叶片数18片。花药黄色,颖壳紫色,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3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1克。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纹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2克/升,粗蛋白含量9.71%,粗脂肪含量4.74%,粗淀粉含量72.44%,赖氨酸含量0.26%。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粗蛋白9.84%,粗脂肪含量4.13%,粗淀粉含量71.71%,赖氨酸含量0.28%。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3点次增产,5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45.7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98%;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9.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14%。
  栽培技术要点:在武陵山区中上肥力土壤栽培,适宜密度为32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纹枯病发病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2
  品种名称:清玉4号
  选育单位: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QY03,自十堰市农科院引进由华中农业大学选育自交系Y8克61-512与自育系QZ01杂交后连续自交三代再与N22杂交后连续自交选择纯合而育成的自交系;父本1286,是以自交系6321与美国杂交种选系692031杂交后连续自交选择纯合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生育期128天,比对照农大108晚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8厘米,穗位114厘米,成株叶片数21片。花药黄色,颖壳浅紫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0.8克。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36克/升,粗蛋白8.77%,粗脂肪含量4.21%,粗淀粉含量73.54%,赖氨酸含量0.27%。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5克/升,粗蛋白含量8.78%,粗脂肪含量3.75%,粗淀粉含量71.69%,籽粒赖氨酸含量0.2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5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42.4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32%;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39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5%。
  栽培技术要点:在武陵山区中等肥力土壤栽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矮花叶病、玉米螟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矮花叶病、纹枯病高发区慎用,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3
  品种名称:资玉3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万发种子科技开发研究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8698-2,来源为美国玉米种质Y78698;父本为937,来源为东南亚玉米种质6719×苏37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生育期129天,比对照农大108晚4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5厘米,穗位143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红色,花丝淡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2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淡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29.2克。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玉米螟,抗矮花叶病,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和纹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3克/升,粗蛋白含量10.53%,粗脂肪含量4.60%,粗淀粉含量72.92%,赖氨酸含量0.28%。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35克/升,粗蛋白含量10.50%,粗脂肪含量4.14%,粗淀粉含量72.81%,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4点次增产,4点次减产,2年平均亩产536.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8%;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0.3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纹枯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4
  品种名称:奥玉17
  选育单位:河北省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618,以美国先锋杂交种78575为基础材料,经自交三代再与琼崖黄(海南地方种)杂交后,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父本为831,以瓦138与360杂交后,用瓦138回交3代,而后自交5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武陵山区出苗至成熟124天,比对照农大108早1天。幼苗叶鞘紫红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5厘米,穗位105厘米,成株叶片数19-21片。花药黄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8.9厘米,穗行数15.5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粒型为马齿型,百粒重33.61克。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中抗矮花叶病,感纹枯病和丝黑穗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29克/升,粗蛋白含量9.68%,粗脂肪含量4.79%,粗淀粉含量72.48%,赖氨酸含量0.26%。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12克/升,粗蛋白含量9.63%,粗脂肪含量4.01%,粗淀粉含量72.6%,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武陵山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13点次增产,5点次减产,两年平均亩产534.38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7%;2003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22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5.8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左右,注意防治黑穗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区种植,纹枯病高发区慎用,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5
  品种名称:中北青贮410
  选育单位:山西北方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SN915,来源为美国杂交种78599中选育;父本为YH-1,来源为CIMMYT的墨黄9热带血缘种群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地区出苗至青贮收获111天,比对照农大108晚3-5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青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9厘米,穗位143厘米,成株叶片数17-19片。花药紫色,颖壳紫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21.2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硬粒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纹枯病,感矮花叶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2.7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0.93%,粗蛋白含量8.3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14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鲜重4370.89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1%;2003年16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49.0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16%。
  栽培技术要点:在东华北春玉米区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上栽培,适宜密度为4500-5500株/亩,注意北纬40°以上地区应地膜覆盖,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矮花叶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春玉米区及河北中南部夏播玉米区、福建中北部用作专用青贮玉米种植,矮花叶病高发病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6
  品种名称:奥玉青贮5102
  选育单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OSL019,来源为旅大红骨血缘自交系重组,多代选株自交;父本为OSL047,来源为澳大利亚热带种质克2133
  特征特性:在北京地区出苗至籽粒成熟130天,比对照农大108晚10天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05厘米,穗位150厘米,成株叶片数22-23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3厘米,穗行数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硬粒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和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2.7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1.42%,粗蛋白含量9.43%。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1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鲜重4824.1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3.73%;2003年14点增产,5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310.83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6.0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株/亩,注意控制密度,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春玉米区,陕西关中西部夏玉米区及江苏南部、上海、广东、福建作专用青贮玉米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7
  品种名称:辽单青贮625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辽88,来源为7922×1061;父本为沈137,来源为沈阳市农科院
  特征特性:在沈阳地区出苗至成熟136天,与对照农大108相同。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2厘米,穗位117厘米,成株叶片数23片。果穗筒型,穗长23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小斑病,抗矮花叶病,中抗丝黑穗病和纹枯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0.5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7.66%,粗蛋白含量7.47%。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10点增产,7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鲜重4037.09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3.54%;2003年13点增产,6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262.2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春播3500株/亩,夏播4000株/亩,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春玉米区作专用青贮玉米种植,注意防治纹枯病。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8
  品种名称:中农大青贮67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母本为1147,来源为美国78599杂交种自交选育;父本为SY10469,来源为SynD.O.C4高油群体
  特征特性:在东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33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3-320厘米,穗位134-155厘米,成株叶片数23片。花药浅紫色,颖壳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1-25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粒型为硬粒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中抗纹枯病,感丝黑穗病。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全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1.3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19.93%,粗蛋白含量8.9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青贮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1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鲜重4516.31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5.83%;2003年10点增产,9点减产,平均亩生物产量干重1256.66公斤,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6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300株/亩,注意防治丝黑穗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山西北部春玉米区及上海、福建中北部用作专用青贮玉米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29
  品种名称:彩糯1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万全县华穗特用玉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为W17×W18,来源为W17为白糯513×黄普北711二环系,W18为垦粘5号二环系;父本为W21,来源为国内紫糯玉米二环系
  特征特性:在东北华北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2天,比对照垦粘1号早6天。幼苗叶鞘浅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平展,株高216厘米,穗位93厘米,成株叶片数17-18片。花药黄色,颖壳淡紫色,花丝浅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8.1厘米,穗行数13.7行,穗轴白色,籽粒黑、白、黄色相间,百粒重33.3克。
  经辽宁省丹东农科院两年接种鉴定,高抗大斑病和玉米螟,抗丝黑穗病和灰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和纹枯病。经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吉林农业大学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9.72%,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鲜果穗平均亩产633.4公斤,比对照垦粘1号减产30.8%。2003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08.9公斤,比对照垦粘1号减产25.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防止串粉,适时收获,注意防治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山西、辽宁、北京、吉林、新疆作为早熟鲜食糯玉米品种春播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0
  品种名称:京科糯120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母本京糯6,来源为中糯1号杂交种自交选育;父本为白糯6,来源为紫糯3号杂交种自交选育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1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2.2厘米,穗位108.3厘米。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药绿色,颖壳紫色,花丝绿间少许红色,果穗锥型,穗长18.38厘米,穗行数11.06行,穗粗4.80厘米,行粒数34粒,穗轴白色,籽粒白色,鲜籽粒百粒重33.3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中抗黑粉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和小斑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100%,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41.9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5.9%;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00.7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2.5%,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21.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4.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500株/亩左右。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小斑病、茎腐病,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茎腐病、小斑病高发区慎用,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1
  品种名称:郑白糯918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郑白糯WX019,来源为以带白糯基因的玉米群体材料为wxwx供体与郑32等自交系杂交组成选系群体,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父本为郑白糯WX008,来源为以带白糯基因的玉米群体材料为wxwx供体与地方种质杂交组成选系群体连续自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平展,株高253.7厘米,穗位111.4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19.51厘米,穗行数13.46行,穗粗4.40厘米,穗轴白色,籽粒白色,鲜籽粒百粒重28.0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玉米螟,中抗茎腐病和矮花叶病。感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8.65%,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01.7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9.9%;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39.5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8.5%,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820.6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4.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300-3600株/亩左右。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叶斑病、黑粉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2
  品种名称:奥糯8101
  选育单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母本OSL090,来源为齐401与5003杂交后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父本为OSL088,来源为齐319与黑糯3号杂交后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79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11.2厘米,穗位78.4厘米。成株叶片数17-18片。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78厘米,穗行数12.53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鲜籽粒百粒重30.7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抗矮花叶病和玉米螟,中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和黑粉病,感大斑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9.18%,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73.8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5.8%;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90.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20.9%,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782.1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18.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4000株/亩左右。注意隔离,及时收获。注意防治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大斑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3
  品种名称:石彩糯1号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母本石糯2,来源为用白糯36作为轮回亲本,以克W-1为非轮回亲本回交3次,再自交2代而育成;父本为石糯1,来源为从黑糯玉米品种880选单株自交6代稳定后育成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最佳采收期80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7.5厘米,穗位132.9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药绿色,颖壳绿色,花丝黄绿色,果穗锥型,穗长15.48厘米,穗行数12.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黑、紫、白三色,半硬粒型,鲜籽百粒重26.9克。
  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黑粉病,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感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一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100%,达到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18.0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减产7.5%;2003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12.6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减产6.3%,两年平均亩产鲜果穗615.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减产6.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3000-3500株/亩。注意隔离,及时收获。防治矮花叶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作鲜食糯玉米种植。矮花叶病、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34
  品种名称:广糯1号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为wx-2-2-1,来源为引进中糯2号经自选的二环系;父本为木-31,来源为云南糯玉米农家种的自选系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在广东出苗至最佳采收期68天,比对照苏玉糯1号早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91.5厘米,穗位76.5厘米,成株叶片数17.5片。花药浅黄色,颖壳浅紫色,花丝紫色,果穗锥型,穗长17.3厘米,穗行数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百粒重30.5克。
  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感玉米螟,高感茎腐病、矮花叶病。经东南鲜食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检测,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8.61%,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鲜果穗平均亩产746.9公斤,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9.4%。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