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413号——173个农作物品种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北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及新疆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1
  品种名称:沈农7号(原名:沈农9457)
  选育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农林315///沈农91/S22//丰锦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东北、西北早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2.3天,比对照吉玉粳迟熟7天。株高93.8厘米,每穗总粒数73.1粒,结实率90.4%,千粒重26.2克。稻瘟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4%,垩白米率12%,垩白度1.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吉玉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2.9%(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60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减产1.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9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0.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7公斤,比对照吉玉粳增产0.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吉玉粳同期播种,普通旱育秧苗每平方米播种150-200克;2、移栽:行距30厘米,株距13.3-16.7厘米,每穴插3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硫酸铵45-50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硫酸钾10公斤,配合施好农家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插秧,浅湿分蘖,够苗晒田,浅水养胎,浅湿抽穗,寸水开花,湿润壮籽;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中等,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稻区、辽宁东北部、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内蒙东南部、甘肃河西走廊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2
  品种名称:中旱209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选21/IR55419-04-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中下游中稻区旱作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7天,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迟熟2.2天。株高94.2厘米,株型紧凑,剑叶挺,分蘖力强,前期长势旺盛,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1.0万穗,穗长20.4厘米,每穗总粒数87.4粒,结实率73.6%,千粒重26.0克。抗性:抗旱性5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4%,长宽比3.3,垩白率12.5%,垩白度1.7%,胶稠度40.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旱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4.12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22.08%(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73.14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16.7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2.96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18.9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7.60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深翻土壤并做畦,整地前15天喷施除草剂清除杂草;2、播种:条播或穴播,每亩播种量3-4公斤,播种深度3-5厘米;3、施肥:亩施磷肥40公斤,钾肥10公斤,尿素5公斤,有机肥20担作基肥。4叶期时追施尿素8-10公斤,分蘖期、孕穗期可追施尿素10公斤;4、水分管理:一生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但在出苗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遇到持续干旱时应进行灌溉;5、除草:在生长前期应及时中耕除草;6、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浙江、上海、湖北、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中稻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3
  品种名称:沪旱3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品种来源:麻晚糯//IRAT109/P7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中下游中稻区旱作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8天,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迟熟4.3天。株高99.3厘米,苗期长势旺,株叶型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9万穗,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01.6粒,结实率71.0%,千粒重26.2克。抗性:抗旱性1级,稻瘟病1级,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3%,长宽比2.0,垩白率88.0%,垩白度15.8%,胶稠度8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0.69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8.82%(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54.61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8.8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5.59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8.8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9.11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耕翻平整土地,深度以18-20厘米为宜,开沟做畦,整地前15天喷施草甘磷或农达类强效除草剂清除杂草;2、播种:播种前晒种、浸种、药剂处理。条播、穴播均可,播深3-5厘米,每亩播种量4-6公斤;3、施肥:亩施有机肥20担、复合肥40公斤作基肥,秧苗4叶时追施尿素8-10公斤,分蘖期追施尿素10公斤;4、水浆管理:在整个生长时期视土壤干旱情况注意及时灌水;5、除草:播种时可适当地使用旱稻专用除草剂,以后要及时进行人工除草;6、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等病虫。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浙江、上海、湖北、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中稻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4
  品种名称:井冈旱稻1号(原名:1587)
  选育单位: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
  品种来源:巴西陆稻(IAPAR9)辐射诱变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旱稻,在长江中下游中稻区旱作种植全生育期平均95.4天,比对照巴西陆稻早熟14.1天。株高92.9厘米,植株紧凑,株叶型好,剑叶挺,难落粒,后期转色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8万穗,穗长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28.4粒,结实率77.8%,千粒重24.3克。抗性:抗旱性5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0%,长宽比3.3,垩白率20.0%,垩白度1.7%,胶稠度7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5.83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37.95%(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05.39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30.5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26.62公斤,比对照巴西陆稻“IAPAR9”增产33.8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5.16公斤,比巴西陆稻“IAPAR9”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要施足基肥,精耕细作,做畦整平,确保灌、排水便利;2、播种:条播或穴播,播种后要灌透水,确保苗全苗齐;3、施肥:禾苗达二叶一心时选雨后施尿素10公斤和氯化钾5公斤,促分蘖壮秆;4、除草:在播种前用除草剂喷施除草,出苗后再除草1-2次;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熟期早,适应性广,产量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浙江、上海、湖北、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中稻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5
  品种名称:皖旱优1号(原名:N422S/R8272)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N422S×R82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两系杂交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121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11天,株高91.5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耐旱抗倒,易脱粒,穗长19.3厘米,每穗总粒数110.1粒,结实率68.8%,千粒重24.1克。抗病性:抗旱性3级,稻瘟病3级,胡麻叶斑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4%,长宽比2.2,垩白米率62%,垩白度8.4%,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2.5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30.5%(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15.5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44.4%,比对照旱稻277增产27.2%(极显著)。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5.0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和旱稻277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天,用旱稻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2、整地:整地前亩施复合肥15-25公斤,开沟做畦;3、播种:播深2-3厘米,每亩用种量5-7公斤,播种后覆土镇压;4、除草:播种后出苗前喷施除草剂清除杂草,喷施后1个月之内不要中耕松土,零星杂草及时人工拔除;5、灌水:旱稻一生主要靠自然降水,但在遭遇干旱时要及时灌水;6、追肥:分蘖至拔节期亩追施尿素7公斤,孕穗至抽穗扬花期追施尿素5公斤;7、防治病虫:苗期主要防治蝼蛄、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中、后期注意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偏迟,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安徽、江苏、河南的黄淮流域、山东临沂地区和陕西南部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6
  品种名称:丹旱糯3号(原名:旱糯3号)
  选育单位: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从丹粳5号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旱作糯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114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4天,株高94.8厘米,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稳产性好,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01.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4.5克。抗病性:抗旱性1级,稻瘟病3级,胡麻叶斑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6%,长宽比1.8,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1.5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8.4%;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269.6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5.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4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和旱稻277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剂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8-9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及胡麻叶斑病,糯性较好。适宜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的黄淮地区(徐州地区除外)和陕西南部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7
  品种名称:辽优16(原名:辽优3072)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30A×C27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旱作粳型三系杂交稻,在黄淮地区麦茬旱直播全生育期平均为116天,比对照郑州早粳晚熟6天,株高89.7厘米,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穗长15.7厘米,每穗总粒数97.1粒,结实率74.9%,千粒重24.6克。抗性:抗旱性5级,稻瘟病5级,胡麻叶斑病1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长宽比1.8,垩白米率15%,垩白度0.8%,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0%。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2.2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14.7%;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82.5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增产29.3%(极显著),比对照旱稻277增产13.9%(显著)。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1.6公斤,比对照郑州早粳和旱稻277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采用种衣剂包衣或用多菌灵浸种;2、整地:选有灌溉条件的土地整平耙细并作畦,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肥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铵15公斤并施少量微肥;3、除草:出苗前用除草剂清除杂草,出苗后用快杀稗进行“茎叶处理”;4、灌水与追肥:旱稻一生主要靠自然降水,但在生长关键阶段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追肥应选择在灌水或雨前,在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分别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及粘虫、二化螟等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抗胡麻叶斑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黄淮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8
  品种名称:天井4号(原名:丰优109)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H701/D7—3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粳型旱稻品种,在北方寒冷区一季旱作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36.33天,比对照秦爱早熟2天。株高71.25厘米,穗长14.18厘米,成穗率79.08%,穗粒数75.43,结实率86.89%,千粒重22.00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2.2级,叶瘟1.8级,穗颈瘟1.4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2%,垩白率6%,垩白度0.3%,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16.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早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3.92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1.6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282.29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2.5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8.1公斤,比对照照秦爱增产22.06%。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271.2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齐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8-9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吉林南部、辽宁中北部、内蒙中部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9
  品种名称:天井5号(原名:特优13)
  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松粳3/吉玉粳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常规型旱稻品种,在北方寒冷区一季旱作全生育期平均为140.33天,比对照秦爱晚2天。株高74.85厘米,穗长14.38厘米,成穗率84.28%,穗粒数70.59,结实率83.43%,千粒重23.20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2.6级,叶瘟1.8级,穗颈瘟1.4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3.7%,垩白率0%,垩白度0%,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17.0%。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早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4.31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17.89%(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283.32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3.0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4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20.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231.6公斤,比对照秦爱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齐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8-9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吉林南部、辽宁北部,内蒙中部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60
  品种名称:丹旱稻2号(原名:K150)
  选育单位: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从单粳5号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常规粳型旱稻品种,在北方作一季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53.7天,比对照旱72长10天。株高78.51厘米,穗长13.72厘米,亩最高苗数34.66万株,成穗率71.94%,穗粒数99.59,结实率84.96%,千粒重21.9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2.4级,叶瘟1.9级,穗颈瘟2.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4%,垩白率62%,垩白度7.9%,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14.3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一季中晚熟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89.52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3.83%;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为362.41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6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为326.0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7.5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9.3公斤,比对照品种旱72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整地: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开沟后亩施复合肥20公斤,尿素15公斤,多元微肥2公斤。2、播种:条播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种量每亩7.5公斤。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偏迟,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省中南部以及京、天津、唐地区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61
  品种名称:中作59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C57-2/早丰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粳型旱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0天,比对照旱72迟熟4天。株高72.99厘米,穗长17.35厘米,亩最高苗数31.88万株,成穗率78.68%,穗粒数110.56,结实率85.8%,千粒重24.96克。抗性: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抗旱性3.3级,叶瘟2.7级,穗颈瘟2.8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9.5%,垩白率45%,垩白度4.5%,胶稠度98毫米,直链淀粉15.2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8.32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0.57%;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89.21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8.87%(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8.7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15.06%。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3.7公斤,比对照旱72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种子处理:播种前晾晒,用种衣齐包衣;2、播种:播种前整平土地,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随种施口肥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条播、穴播均可,播种量每亩8-9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镇压或踩格子;3、化学除草:出苗后每亩用快杀稗、60%丁草胺0.25公斤,农思它0.25公斤,混合兑水喷雾;4、田间管理:在出苗、分蘖、孕穗、灌浆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在拔节、孕穗至抽穗期视苗情追施硫酸铵10公斤左右;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抗旱性较强,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适宜在辽宁中南部及京、津、唐地区旱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1
  品种名称:川麦39(原名:川0006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墨444/90-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平均201.7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苗叶较窄,叶色深绿。株高89.8厘米,叶鞘腊粉多,茎秆坚韧,抗倒性能较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平均亩穗数23.6万穗,穗粒数35.5粒,千粒重51.3克。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和秆锈病免疫,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7/826克/升,蛋白质含量14.1/14.2%,湿面筋含量30.2/27.4%,沉淀值46.3/45.9毫升,吸水率62.7/60.9%,面团稳定时间5.9/8.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92/532E.U,拉伸面积126.7/102.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7.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减产2.4%(不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42.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减产2.0%(不显著)。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8.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减产0.9%。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播种期霜降至立冬,适当增加播种量,每亩基本苗14-18万。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磷7公斤、钾肥7公斤,重施底肥(70%),早施苗肥(追肥20%)和拔节肥(10%)。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河南南阳、湖北北部小麦产量中等及偏上水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2
  品种名称:川麦42(原名:川99-157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SynCD768/SW3243//川6415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平均196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窄,长势旺盛。株高90厘米,植株整齐,成株叶片长略披。穗长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平均亩穗数25万穗,穗粒数35粒,千粒重47克。接种抗病性鉴定:秆锈病和条锈病免疫,高感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2003/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806克/升,蛋白质含量12.0/11.5%,湿面筋含量22.6/22.7%,沉淀值25/26毫升,吸水率54/54%,面团稳定时间1.4/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5/332E.U,拉伸面积70.0/71.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4.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3%(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406.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5%(极显著)。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0.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3%。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播种期霜降至立冬。每亩基本苗14-18万株,较高肥水条件下适当控制播种密度,防止倒伏。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磷7公斤、钾肥7公斤,重施底肥(50%),施苗追肥(10%)、拔节肥(20%)。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河南南阳、湖北西北部等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3
  品种名称:扬00-118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89-40/川育21526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比对照扬麦158长1-2天。幼苗直立,叶片宽大、肥厚,叶色深,分蘖力中等。株高80厘米,株型较松散。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粉质。平均亩穗数28.7万穗,穗粒数36.5粒,千粒重38.3克。熟相较好,抗倒力较强。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白粉病,高感叶锈病、条锈病、赤霉病和秆锈病。2002/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6/786克/升,蛋白质含量12.0/11.9%,湿面筋含量20.7/22.6%,沉降值28.6/27.0毫升,吸水率54.7/52.5%,面团稳定时间1.4/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68/340E.U,拉伸面积75.2/7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1.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1%(极显著);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89.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减产3.6%(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15.20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75%(不显著)。2003-2004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其中鄂皖苏浙四省汇总,平均亩产358.8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80%;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368.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14.0%。
  栽培技术要点:淮南麦区适期播种范围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最佳播期为10月24至31日。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6万左右,晚播适当增加播量。合理运筹肥水,一般每亩需施纯氮12公斤,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比例为7:2:1,增施磷钾肥。注意及时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安徽、江苏省淮南地区,河南信阳地区及湖北部分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4
  品种名称:皖麦48(原名:安农98005)
  选育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矮早781/皖宿880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晚1-2天。幼苗半直立,长势中等,分蘖力较强。株高85厘米,株型略松散,穗层不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子粒粉质,黑胚率偏高。平均亩穗数36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39克。抗寒性差,抗倒性偏弱,较耐旱,抗高温,耐湿性一般。接种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2002/2003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6/787克/升,蛋白质含量13.4/12.5%,湿面筋含量28.5/24.8%,沉降值21.3/21.0毫升,吸水率55.1/53.1%,面团稳定时间1.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3/86E.U,拉伸面积22/2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3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8.8%(极显著);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7.1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36%(不显著)。2002-200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7.2公斤,比对豫麦18号增产2.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注意播期不能过早,以防止冻害发生。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为了稳定弱筋小麦品质,应调减基、追肥氮肥的比例,一般基肥占70%-80%,返青肥占20-30%,少施或不施拔节孕穗肥。生育后期宜喷施磷酸二氢钾。注意防治叶锈病、条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南部、安徽淮北、江苏北部高中产肥力水地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5
  品种名称:新麦18(原名:新麦9408)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C6/新乡3577)F3d1s//新麦9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正绿,分蘖力强。株高75厘米,株型略松散,穗层厚。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角质。平均亩穗数38万穗、穗粒数35粒、千粒重41克。抗倒力较强,抗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秆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和叶锈病。2003/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808克/升,蛋白质含量15.2/15.8%,湿面筋含量32.7/31.9%,沉降值41.1/42.3毫升,吸水率57.4/58.5%,面团稳定时间7.2/5.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6/346E.U,拉伸面积68/8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7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5.5%(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8.3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增产3.2%(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9.86%(极显著)。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9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7%,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表现优异,平均亩产506.4公斤,比豫麦49号增产5.0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在适播期内采取下限。适宜基本苗每亩12-15万株。加强肥水管理,拔节末期要追肥浇水,早浇灌浆水,灌浆后期少浇或不浇水,提高优质强筋品质。注意防治赤霉病和叶锈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高中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06
  品种名称:中原98-68
  选育单位: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温2540/泗阳188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片宽大,叶色正绿。株高85厘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前期叶片上举,抽穗后旗叶半披。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平均亩穗数39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克。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抗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2002/2003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792克/升,蛋白质含量15.0/13.7%,湿面筋含量35.6/31.3%,沉降值34.7/32.8毫升,吸水率55.3/54.3%,面团稳定时间3.1/3.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200E.U,拉伸面积43/48平方厘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