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413号——173个农作物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3
  品种名称:中优218(原名:国丰2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9A×中恢218-5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1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1天。株高108.5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剑叶较披,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3万穗,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28.1粒,结实率79.0%,千粒重30.0克。抗性:稻瘟病穗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长宽比3.1,垩白率27%,垩白度6.4%,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5.6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56%(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9.9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20%(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2.7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3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3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0.0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秧龄35天左右;2、移栽:亩插1.5万穴左右,行株距21×21-24厘米,每亩基本苗7-8万;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移栽时亩施尿素7.5公斤,磷肥50公斤作面肥,返青后每亩追施尿素7-10公斤。水浆管理应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及时脱水晒田,后期不可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4
  品种名称:T优6135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T98A×R61-3-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1.3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3.4天。株高108.1厘米,茎秆粗壮,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长。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65.9粒,结实率73.8%,千粒重25.0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9%,长宽比3.2,垩白率19%,垩白度2.3%,胶稠度6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2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77%(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2.4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39%(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8.3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1.6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31%。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比汕优46早播1-2天,亩播种10-15公斤;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密度为:20×20厘米,每亩插5-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插秧前每亩以30担腐熟厩肥加30公斤磷肥作底肥,栽后7天内用8-10公斤尿素追肥,促其早生快发,幼穗分化期亩用2.5公斤尿素加5-7公斤氧化钾混合施用,以促后期穗大秆壮。水浆管理应注意后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不要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5
  品种名称:培两优210(原名:培矮64S/合6)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培矮64S×R合6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3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3天。株高106.9厘米,株叶形好,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穗粒重协调,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33.9粒,结实率73.2%,千粒重26.1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6%,长宽比3.0,垩白率25%,垩白度3.5%,胶稠度8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0.1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29%(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68.3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2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4.2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0.5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5.98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0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与汕优46同期播种,亩播种量15公斤,秧龄不超过35天;2、移栽:插植规格为18×20厘米,亩基本苗10万以上;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2-15公斤,氧化钾7-8公斤,五氧化二磷20公斤。水浆管理要前期浅水促分蘖,后期以间歇灌溉为主,切忌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6
  品种名称:岳优9113
  选育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岳4A×岳恢9113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湖南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5天,比对照汕优46早熟4.4天。株高92.7厘米,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短而窄,抗倒性强,较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22.6万穗,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07.8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5.5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3%,长宽比3.4,垩白率23%,垩白度3.8%,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8.38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88%(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02.74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6.0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0.5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9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9.9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8.69%。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28天内,插植规格17×20厘米,每穴2粒谷苗;3、施肥:中等肥力田基肥亩施碳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配合有机肥。栽后4-5天,追尿素10公斤,钾肥10公斤,中后期视苗情可少量补肥;4、水浆管理:前期浅水分蘖,中期足苗晒田,后期干湿壮籽忌脱水过早;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7
  品种名称:绍糯9714
  选育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绍紫9012/绍糯45//绍间9///绍糯119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糯性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7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2.1天。株高96厘米,株形适中,植株较矮,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9.7万穗,穗长19.4厘米,每穗总粒数113粒,结实率90.1%,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1.4%,长宽比1.7,胶稠度1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7.6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4.18%(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52.0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3.21%(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0.42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3.6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4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2.52%。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秀水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40公斤,秧龄不超过40天;2、移栽:亩栽2万穴,每穴2-3谷粒苗,亩基本苗5万左右;3、肥水管理:每亩氮肥施用量17.5公斤,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4:3:3。水浆管理注意生育后期应保持田土湿润,以保持根系活力;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一般,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米加工品质和糯性好。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8
  品种名称:八优8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8204A×R952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9.4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3.7天。株高112.2厘米,株形适中,植株较高,剑叶挺直,长势繁茂,整齐度一般,二次灌浆现象较为明显。每亩有效穗数20.3万穗,穗长18.2厘米,每穗总粒数139.5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6克。抗性:稻瘟病3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0.2%,长宽比1.8,垩白率31.5%,垩白度5.2%,胶稠度5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6.9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2.96%(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79.46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59%(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50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2.2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2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5.62%。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秀水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20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之内;2、合理密植:栽插密度为23.3×19.9厘米,每亩栽插2万穴;3、肥水管理:施肥技术采取前促、中稳、后控的原则,每亩施农家肥1000-1500公斤,碳铵30公斤,磷肥25公斤,钾肥10公斤作面肥;返青后施尿素10公斤,在剑叶露尖时视情况增施复合肥7.5公斤作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9
  品种名称:甬优4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浙江省宁波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甬粳2号A×K200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2天,比对照秀水63迟熟2.5天。株高123.7厘米,株型形适中,长势繁茂,较易落粒,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穗长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66.0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5.9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1%,长宽比2.2,垩白率22%,垩白度3.1%,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0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9.7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4.24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4.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6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1.9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1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4.30%。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秀水63同期播种,亩秧苗田播种量8.5公斤;2、移栽:秧龄22-25天移栽,栽插规格为23×26.5厘米,每穴插1-2谷粒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追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4:1;氮、磷、钾肥比例为1:0.5:1;亩施纯氮12.5-15公斤,要求移栽后7天将蘖肥全部施入;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浙江、上海、江苏、湖北、安徽稻瘟病轻发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0
  品种名称:福优98(原名:清江2号)
  选育单位: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
  品种来源:福伊A×98-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籼迟熟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全生育期151天,与对照Ⅱ优58相当。株高111厘米左右,生长势强,植株生长整齐,株叶形态适中,穗粒结构协调,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8-21万穗,成穗率60%左右,穗长2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9克左右。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8%,长宽比2.7,垩白米率46%,垩白度7.7%,胶稠度4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0%。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武陵山区中籼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78.08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产3.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48公斤。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0公斤,比对照Ⅱ优58增4.5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采用旱育早发技术,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亩插2.0-2.2万穴,每穴2粒谷苗,规格为16.5×26.4厘米或13.3×33厘米,每亩基本苗10-12万;3、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酌情补施粒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4、管水:要求寸水活稞,浅水分蘖,足苗晒田;5、防治病虫:苗期重点要防治恶苗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湖北、湖南、贵州省及重庆市的武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1
  品种名称:69优8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
  品种来源:69A×R1123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8.3天,比对照豫粳6号迟熟5天。株高109.4厘米,每穗总粒数175.5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7.3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1%,垩白米率37%,垩白度4.8%,胶稠度9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0.6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4%(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8.1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8%(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4.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1.5%。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豫粳6号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0-35天;2、移栽:中等肥力田行株距23.3×13.3厘米,每穴插2-2.2万穴,每亩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施足氮、磷、钾肥。亩施纯氮18-20公斤,基、蘖、穗肥比例为4:4:2为宜。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晒田,以后间歇灌溉,收割前6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米质较优。适宜在河南沿黄稻区、山东南部、江苏、安徽淮北及陕西关中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2
  品种名称:10优18(原名:津优9603)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0A×R14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天,与对照豫粳6号相仿。株高117.7厘米,每穗总粒数182.1粒,结实率76.8%,千粒重25.8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垩白米率38.5%,垩白度5.3%,胶稠度9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8.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5.3%(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24.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6.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4.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豫粳6号同期播种,亩播种量15公斤,秧龄30-35天;2、移栽:中等肥力田行株距23.3×13.3厘米,每穴插2-2.2万穴,每亩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施足氮、磷、钾肥。亩施氮总量18-20公斤,基、蘖、穗肥比例为4:4:2为宜。水浆管理做到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晒田,以后间歇灌溉,收割前6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较好,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河南沿黄稻区、山东南部、江苏、安徽淮北以及陕西关中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3
  品种名称:津稻1007(原名:津优9702)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521/武育粳3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6.6天,比对照豫粳6号迟熟1天。株高99厘米,每穗总粒数142.6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3.7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3%,垩白米率5%,垩白度0.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豫粳6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4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减产0.6%(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6.5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豫粳6号同期播种,秧田播种量为一般常规品种的2/3;2、移栽:亩插基本苗8-10万;3、肥水管理:亩施二铵15公斤,尿素15公斤,钾肥7.5公斤作底肥,返青后可追施尿素25公斤;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河南沿黄稻区、山东南部、江苏、安徽淮北及陕西关中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4
  品种名称:明悦(原名:津原47)
  选育单位:天津市原种场
  品种来源:月之光/中作321//辽盐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6.9天,比对照中作93迟熟4天。株高97.2厘米,每穗总粒数112.5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6.8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1%,垩白米率22%,垩白度2.2%,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中作93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2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11.7%(显著);2003续试,平均亩产584.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7.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9.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中作9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栽插规格为27×18厘米或30×15厘米,每亩1.3-1.5万穴,每穴插3-4苗;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6公斤左右,底肥施五氧化二磷6公斤,配合施用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齐穗后10天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停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省中北部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5
  品种名称:中花17号(原名:94-1017)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中花8号//沈农1033/IR2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京、津、唐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73.8天,与对照中作93相当。株高104.7厘米,每穗总粒数120.1粒,结实率89%,千粒重24.1克。稻瘟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2%,垩白米率7%,垩白度0.9%,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中作93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2.2%(不显著);2003续试,平均亩产543.9公斤,比对照中作93减产0.3%(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公斤,比对照中作93增产0.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4公斤,比对照中作93减产3.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中作9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栽插规格为26.7×10厘米,每亩1.3-1.5万穴,每穴插1-3苗;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6公斤左右,底肥施五氧化二磷6公斤,配合施用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齐穗后10天干干湿湿,收获前7天停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省中北部一季春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6
  品种名称:辽优1518(原名:151A/C418)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辽151A×C41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5.2天,比对照金株1号迟熟2天。株高106.2厘米,每穗总粒数143.2粒,结实率84.6%,千粒重26.9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9%,垩白米率61%,垩白度16.9%,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3%。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5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3.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86.7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9.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90.9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11.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2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0.4%。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2、移栽:栽插规格为33.3×16.6厘米或采用大垄双行(40+26.6)×16.6厘米,每穴插3-4苗;3、肥水管理:亩施硫铵45公斤,二铵15公斤,硫酸钾10公斤,分期施用;水浆管理采取浅、干、湿交替,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过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丰产性好,适应性广,中抗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中南部、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稻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7
  品种名称:京优14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中作59A×津122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6天,比对照金株1号迟熟1.9天。株高103.5厘米,每穗总粒数116.4粒,结实率88.3%,千粒重26.8克。稻瘟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7%,垩白米率30%,垩白度3.8%,胶稠度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27.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5.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701.2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4.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14.6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15.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5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秧龄35-40天;2、移栽:栽插规格为20×16.7厘米,每穴插2-3苗;3、施肥:全层施肥,60-70%氮肥,50%钾肥和全部磷肥在整地前施,其余作追肥,全部追肥要在插秧苗后1个月内施完;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丰产稳产,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中南部、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8
  品种名称:中作9936
  选育单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中作9037/中作905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3天,比对照金株1号早熟3.5天。株高109.3厘米,每穗总粒数111.9粒,结实率86%,千粒重25.9克。稻瘟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9%,垩白米率9%,垩白度0.8%,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2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5.5%(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9.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2.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1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减产3.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6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1.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秧龄35-40天;2、移栽:栽插规格为20×16.7厘米,每穴插2-3苗;3、施肥:全层施肥,60-70%氮肥,50%钾肥和全部磷肥在整地前施,其余作追肥,全部追肥要在插秧苗后1个月内施完;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49
  品种名称:花育560
  选育单位: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C602/90-1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辽南、南疆及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60.1天,比对照金株1号迟熟3.6天。株高97.4厘米,每穗总粒数104.8粒,结实率90.8%,千粒重27.1克。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4%,垩白米率17%,垩白度1.7%,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金珠1号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4.9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5.7%(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43.1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4.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4公斤,比对照金株1号增产5.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5公斤,比对照金珠1号减产5%。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珠1号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40公斤,秧龄控制在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20×16.7厘米,每穴插4-6苗;3、施肥:全层施肥,60-70%氮肥,50%钾肥和全部磷肥在整地前施,其余作追肥,全部追肥要在插秧苗后1个月内施完;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偏迟,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中南部、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50
  品种名称:辽粳92-34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87-73/87-33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稻品种,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6.4天,比对照秋光迟熟4天。株高88.5厘米,每穗总粒数108.7粒,结实率88.1%,千粒重21.9克。抗性:稻瘟病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垩白米率4%,垩白度0.3%,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北方稻区秋光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2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0.8%(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68.3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3%(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5.2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1.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3.9公斤,比对照秋光减产2.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秋光同期播种,采用秧盘育秧每平方米播种150-200克,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2、合理稀植:栽插规格为30×13.3厘米或30×16.7厘米,每穴栽3-4苗;3、肥水管理:亩施标氮硫铵60-65公斤,施肥原则前重后轻;水浆管理以浅水灌溉为主,够苗及时晒田,出穗后干干湿湿,后期不可断水协早以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曲病。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