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名称:Q优2号(原名:庆优2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QIA×成恢04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5天。株高108.5厘米,株叶形适中,耐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穗长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71.8粒,结实率76.6%,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0,垩白率11%,垩白度1.5%,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8%。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97%(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85.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68%(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9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0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3.4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控制在40天左右;2、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插,每亩插1.2-1.5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保证亩基本苗8万以上;3、施肥:采用重底早追模式,氮、磷、钾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8公斤。磷肥全部、氮肥70%、钾肥60%作底肥,其余作追肥,追肥应在移栽后7-10天及时施用;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8
品种名称:明优98(原名:五优1号)
选育单位: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M98A×丰恢9800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8天,比汕优63(CK)早熟1.7天。株高117.6厘米,株形适中,长势繁茂,整齐度一般,熟期转色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长24厘米,每穗总粒数159.5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7.1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5%,长宽比2.5,垩白率93.5%,垩白度21.6%,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
产量表现:2001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1.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3%(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75.0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7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7.2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0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04%。
栽培技术要点: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肥田旱育秧亩播种量30公斤,水育秧亩播种量15公斤,秧龄30-35天;2、移栽:高肥力田栽插密度为30×13.3厘米,亩栽6-8万基本苗;一般肥力田栽插密度为23.3×13.3厘米,亩栽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每亩大田总氮量15-17公斤,基面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为6:2:2,注意补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插秧,活棵露田,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晒田,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湿活熟到老;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9
品种名称:Ⅱ优7954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浙恢7954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0天。株高118.9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熟期转色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5.7万穗,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74.1粒,结实率78.3%,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9%,长宽比2.3,垩白率47%,垩白度9.3%,胶稠度4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5.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9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26.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1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7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11%。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播种量10公斤,秧龄25-30天;2、移栽:栽插密度为16.6×26厘米或13.3×30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亩基本苗6-8万;3、肥水管理:基肥和分蘖肥占80%以上,适当施用穗粒肥,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8。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0
品种名称:协优5968
选育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协青早A×t596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8天。株高117.5厘米,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群体整齐,长势繁茂,熟期转色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9万穗,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2.7粒,结实率79.6%,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2.6,垩白率70%,垩白度11.4%,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2.7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25.0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1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5%。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播种量7-10公斤,秧龄35-40天;2、移栽:亩插1.3-1.6万穴,每穴栽2粒谷苗,亩基本苗8-10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氯化钾7.5-10公斤,做到重底早追,后期看苗少施保花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后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以保证其充分灌浆;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迟,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1
品种名称:宜香2292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229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3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1天。株高120.7厘米,株型适中,剑叶直立,长势繁茂,熟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穗长26.1厘米,每穗总粒数138.2粒,结实率76.2%,千粒重29.9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7.7%,长宽比3.2,垩白率22%,垩白度2.7%,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5%。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0.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04.5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6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5.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7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8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秧龄25-35天;2、移栽:中等肥力田栽插规格为30×13.3厘米或(46.7+20)×16.7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亩施底肥有机肥500公斤,尿素7.5公斤,磷肥40公斤,钾肥7.5公斤。移栽返青后施用保蘖肥尿素4公斤,抽穗前15-20天左右,亩施穗粒肥尿素3公斤,钾肥5公斤,确保后期不缺肥。水浆管理要求前期浅水管理,中期够穗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到成熟;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略迟,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2
品种名称:丰优559
选育单位: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丰A×盐恢559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7天。株高120.2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穗粒协调,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3万,穗长24厘米,每穗总粒数158.1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2%,长宽比2.8,垩白米率27%,垩白度3.5%,胶稠度8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05%(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43.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3.2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每亩播种量15公斤,秧龄35天左右;2、合理密植:一般肥力田块每亩栽插1.8-2.0万穴,每穴1-2粒谷苗,亩基本苗7-8万;3、科学管水:栽后20天左右及时排水晒田,控制高峰苗不超过25万,最后成穗16-18万,后期湿润养土,收获前5天断水,确保杆青籽黄;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的危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3
品种名称:协优80
选育单位:江西省宜黄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协青早A×R80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1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1.7天。株高92.7厘米,植株较矮,株形适中,群体整齐,长势繁茂,剑叶挺直,穗粒重协调。每亩有效穗数19.9万穗,穗长21.4厘米,每穗总粒数108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8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2%,长宽比3.1,垩白率39%,垩白度8.2%,胶稠度48.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8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2.66%(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63.41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3.40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8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06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0.7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10公斤,秧龄25天左右;2、移栽:亩插2万穴,8-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用45%三元复合肥25公斤作底肥,插后5-7天施45%三元复合肥15公斤作追肥;水浆管理要求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及时晒田,浅水孕穗,湿润壮籽,防止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的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4
品种名称:丰优9号(原名:丰源A/9号)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丰源A×9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4天,比对照汕优64早熟0.3天。株高91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长势繁茂,穗粒重协调,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8万穗,穗长20.9厘米,每穗总粒数112.1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8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7%,长宽比3.1,垩白率27%,垩白度3.6%,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6%。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4.27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6.61%(极显著);2002年优质组续试,平均亩产477.26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4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9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7.5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2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7.9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亩播种8-10公斤;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密度为:16.7×20厘米,每亩插8.5-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占总施肥量的65%左右,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灌浆期湿润管理,不要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的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5
品种名称:金优448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金23A×成恢44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9天,比对照汕优64早熟1.8天。株高88.4厘米,株型适中,植株较矮,剑叶挺直,穗粒重协调,较易落粒,后期较易倒伏。每亩有效穗数20.4万穗,穗长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10.4粒,结实率83.4%,千粒重28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1%,长宽比3.3,垩白率35.5%,垩白度4%,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0%。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21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52%(不显著);2002年优质组续试,平均亩产453.5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0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5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2.2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2.8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3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2、移栽:亩栽1.6-2万穴,基本苗10-12万;3、施肥: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6
品种名称:中9优288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农作物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
品种来源:中9A×28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5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2.4天。株高103.4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2万穗,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31.1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5.4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2%,长宽比3.2,垩白率32%,垩白度7.2%,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5.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0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06.9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0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1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8.06%。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1.27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3.39%。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秧龄不超过30天;2、移栽:亩插足基本苗10万左右;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1-12.5公斤,磷5.5公斤,钾8.8-10公斤,采用前重中稳的施肥方式,速效氮应在插秧后15天内施完。水浆管理应采取前期浅水促分蘖,苗数达到22万抓紧晒田,后期干干湿湿,不可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7
品种名称:湘晚籼12号(原名:9724)
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92W93/克ER-3
省级审定情况:2001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5.4天,比对照汕优64迟熟2.3天。株高98.5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较易落粒,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4.5万穗,穗长22.2厘米,每穗总粒数97.3粒,结实率85.9%,千粒重25.3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4%,长宽比3.6,垩白率5%,垩白度0.4%,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6.18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9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1.6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4.8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8.9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3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7.32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9.3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5-20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2、移栽:栽插密度为16.7×20厘米,每亩插足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重施有机肥,每亩施纯氮10公斤,并配施磷、钾肥。水浆管理应做到深水活棵,浅水保苗,后期湿润灌溉。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8
品种名称:岳优华4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岳4A×华恢4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1天,比对照汕优64早熟3.9天。株高85.4厘米,植株矮,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较易落粒,抗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22.7万穗,穗长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00.2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5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2%,长宽比3.3,垩白率12%,垩白度1.3%,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8.53公斤,比对照汕优64减产4.8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5.2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5.5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6.89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0.36%。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4.04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7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4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5公斤;2、移栽:栽插规格16.5×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施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5公斤,采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的方法;4、管水: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总苗数达30万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保持田面有水层,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保持根系活力,忌落水过早,以防早衰;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中等,稳产性一般,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省中北部以及湖北、安徽省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29
品种名称:丰优416
选育单位: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丰源A×R41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2.9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1.8天。株高96.6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较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19.4万穗,穗长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12.9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8.2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长宽比2.7,垩白率57%,垩白度10.9%,胶稠度4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4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16%(不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4.8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7.8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4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3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2.27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2.15%。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比汕优46早播1-2天,亩播种10-15公斤;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密度为:20×20厘米或16.7×23.3厘米,每亩插5-8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插秧前每亩以30担腐熟厩肥加30公斤磷肥作底肥,栽后7天内用8-10公斤尿素追肥,促其早生快发,幼穗分化期亩用2.5公斤尿素加5-7公斤氯化钾混合施用,以促后期穗大秆壮。水浆管理应注意后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不要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0
品种名称:丰优191(原名:丰源A/191)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丰源A×湘恢19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1.7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0.6天。株高97厘米,株叶形好,群体整齐,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2万穗,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24.2粒,结实率82.1%,千粒重30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1%,长宽比2.9,垩白率39.5%,垩白度11.7%,胶稠度4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2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21%(极显著);2002年高产组续试,平均亩产470.8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6.9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2.3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5.5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8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39%。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可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亩播种8-10公斤;2、移栽:秧龄不超过30天,栽插密度为:16.7×20厘米,每亩插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占总施肥量的65%左右,早施分蘖肥,后期看苗施肥。灌浆期湿润管理,不要脱水过早;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1
品种名称:三香优714(原名:316A/y0714)
选育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三香A(316AA)×y071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9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2.7天。株高111.1厘米,植株高,长势繁茂,整齐度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8.1万穗,穗长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23.4粒,结实率76%,千粒重30.1克。抗性两年平均表现: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长宽比2.7,垩白率57%,垩白度10.9%,胶稠度4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2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94%(显著);2002年高产组续试,平均亩产460.3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33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7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1.6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每亩播种量12.5公斤,秧龄控制在32天以内;2、移栽:插植密度为16.7×20厘米或20×20厘米,每亩基本苗5万以上;3、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前期重施,后期看苗施肥。每亩施纯氮12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9公斤。水浆管理要做到前期浅水勤灌,后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壮籽,收获前10天排水干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2
品种名称:国稻1号(原名:中优6号)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R8006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6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2.6天。株高107.8厘米,茎秆粗壮,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较披。每亩有效穗数17.8万穗,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42.0粒,结实率73.5%,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5.9%,长宽比3.4,垩白率21%,垩白度3.4%,胶稠度6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6.5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7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69.9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减产0.92%(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2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4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3.60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1.7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46同期播种,秧田播种量6公斤,秧龄30天之内;2、移栽:每亩栽1.3万穴以上,亩基本苗6-7万;3、施肥: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基肥用水稻专用肥每亩50公斤,栽后10天内追施尿素7.5公斤;4、水浆管理:深水返青,浅水促蘖,及时晒田,多次轻晒,浅水养胎,保水养花,防止断水过早,防止早衰;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广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