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413号——173个农作物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413号)


  秋优998、川麦39、吉单261、中棉所47、冀黄13、中油6303、中薯4号等173个农作物品种业经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00四年十月十九日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1
  品种名称:秋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秋A×广恢99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感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晚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3天,比对照博优998迟熟2.6天。株高106.6厘米,株叶形好,群体整齐,分蘖较强,较易落粒,抗倒力较弱,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0.2万穗,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0.9克。抗性:稻瘟病1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0,垩白率15%,垩白度2.7%,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华南晚籼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3.98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1.3%(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4.97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增产0.59%(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9.85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0.1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5.70公斤,比对照博优998减产1.60%。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博优998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10-12.5公斤,秧龄控制在22-25天左右;2、移栽:插植规格为16.5-19.8厘米,亩基本苗6万;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后期酌施穗肥。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好,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2
  品种名称:株两优02
  选育单位:湖南省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株1s×ZR0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金优402早熟0.3天。株高94.6厘米,株型适中,叶色浓绿,穗粒重较协调,整齐度一般。每亩有效穗数22.4万穗,穗长20厘米,每穗总粒数102.3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5.8克。抗性:稻瘟病1级,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34.6%,长宽比3.1,垩白率72%,垩白度20.5%,胶稠度4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2.31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81%(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61.04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4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67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1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94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50%。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金优402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8公斤;2、移栽:栽插规格16.5×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施肥: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蘖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7公斤;4、管水: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不可脱水过早,以防早衰;5、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湖南、江西、浙江中南部以及福建北部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3
  品种名称:T优8086
  选育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
  品种来源:T80A×明恢8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8.4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4.8天。株高107.7厘米,茎秆粗壮,分蘖较强。每亩有效穗数17.2万穗,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54粒,结实率85.2%,千粒重27.7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1%,长宽比2.5,垩白率42%,垩白度7.1%,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1%。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4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54%(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68.1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9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8.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0%。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5.0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根据当地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培育带蘖壮秧;2、移栽:插植规格为20×20厘米或20×23.3厘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水浆管理后期以干湿交替为宜,够苗晒田,不能过早断水;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产量较高,稳产性较差,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4
  品种名称:Ⅱ优60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泸恢602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4天。株高110.6厘米,长势繁茂,耐寒性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0.5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9.7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长宽比2.3,垩白率38%,垩白度8.1%,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3.1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9%(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580.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0.7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10公斤,秧龄35-40天;2、移载:采用宽窄行栽培,规格为16.7×(33.3+20)/2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施肥:施足底肥,亩施纯氮8-1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钾肥5公斤,栽后7天和孕穗期施追肥,亩施纯氮各3公斤。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5
  品种名称:绵2优838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2A×辐恢83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4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7天。株高110.7厘米,株型适中,穗粒重协调,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分蘖力偏弱,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5.9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3.0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8.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1%,长宽比2.7,垩白率42%,垩白度12.9%,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22%(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86.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28%(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8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3.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18%。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播种量7.5-10公斤,两段育秧或旱育秧,秧龄不超过50天;2、移栽:亩栽1.5-2万穴,亩基本苗12-14万;3、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7;底肥占60-70%,分蘖肥20-30%,穗肥10%;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6
  品种名称:金优18
  选育单位:贵州省仁怀市种子公司,贵州省遵义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金23A×R1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4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7天。株高112.4厘米,株型适中,整齐度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5.3厘米,每穗总粒数165.9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9.3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1,垩白率47%,垩白度6.4%,胶稠度6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81.5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7%(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5%。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3.6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50%。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40-45天,亩栽基本苗8-12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干湿交替,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7
  品种名称:红优527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红矮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0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2天。株高114.1厘米,株型适中,群体整齐,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6.2万穗,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52.4粒,结实率79.2%,千粒重32.7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7%,长宽比2.9,垩白率37%,垩白度5.3%,胶稠度7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7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9.2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4.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1.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4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40-45天,亩栽基本苗8-12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干湿交替,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8
  品种名称:协优52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2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1天。株高111.2厘米,株型适中,叶色浓绿,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39.2粒,结实率82.7%,千粒重32.3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最高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9%,长宽比3.1,垩白率35%,垩白度6.8%,胶稠度7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1.5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3%(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16.0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5.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2%。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52.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31%。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40-45天,亩穴数1.5-1.7万,亩栽基本苗8-10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干湿交替,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9
  品种名称:D优363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成都市种子总公司
  品种来源:D62A×蜀恢363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5天。株高110.8厘米,株型适中,株叶形好,群体整齐,穗粒重协调,熟期转色好,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67.8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8%,长宽比2.8,垩白率32%,垩白度7.7%,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4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88%(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5.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3%。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每亩栽插0.8-1.2万穴,基本苗9-10万;3、施肥:重底肥早追肥,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4、田间管理: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0
  品种名称:内香优3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3A×内恢99-1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3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3天。株高114.2厘米,株叶形适中,下位叶片较窄,外卷,上层叶片中宽直立,穗层整齐,穗粒较协调,耐寒性中等,熟期转色好,稻米清香。每亩有效穗数17.4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45.6粒,结实率78.2%,千粒重30.1克。抗性:稻瘟病3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1%,长宽比3.1,垩白率26%,垩白度4.1%,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5.4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6%(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3.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1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3%。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9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因秧龄弹性大,以栽中苗为好;2、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好,每亩栽1.3-1.5万穴,基本苗保证在10万左右;3、施肥:重施底肥,早追肥,忌偏施氮肥。超高产栽培过磷酸钙用量每亩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4、水浆管理:要特别注意后期水浆管理,不可脱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1
  品种名称:Ⅱ优香13号(原名:内香优13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Ⅱ-32A×内香恢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3.6天。茎杆、叶沿、叶节颖尖均呈紫红色。株型适中,耐寒性中等,穗粒重较协调,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6.4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61.6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7.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5%,长宽比2.3,垩白率24%,垩白度3.3%,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6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7%(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71.1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45%(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4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2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8.3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9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因秧龄弹性大,以栽中苗为好;2、移栽: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好,每亩栽1.3-1.5万穴,基本苗保证在10万左右;3、施肥:重施底肥,早追肥,忌偏施氮肥。超高产栽培过磷酸钙用量每亩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4、水浆管理:要特别注意后期水浆管理,不可脱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略迟,产量中等,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2
  品种名称:金优527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金23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2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4天。株高111.5厘米,叶色浓绿,株叶形适中,耐寒性较弱,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61.7粒,结实率80.9%,千粒重29.5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9%,长宽比3.2,垩白率17%,垩白度2.9%,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3%。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25.9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9.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3%。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2、移栽:秧龄控制在40—45天,亩栽基本苗11—13万;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0—12公斤,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水浆管理要做到干湿交替,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3
  品种名称:宜香3003
  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300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5天。株高115.3厘米,株叶形适中,叶色淡绿,剑叶挺直,穗层整齐,穗长着粒偏稀,籽粒大,后期转色好,易脱粒。耐寒性强。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穗长26.2厘米,每穗总粒数142.6粒,结实率78.4%,千粒重29.9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5%,长宽比3.0,垩白率16%,垩白度3.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1.3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2.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4%。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57%。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0公斤,秧龄30-40天;2、移栽:栽插规格为30×13.3厘米,每穴栽2粒谷苗;3、肥水管理:亩施底肥有机肥500公斤,尿素7.5公斤,磷肥40公斤,钾肥7.5公斤。返青后施尿素4公斤,抽穗前15-20天左右,亩施穗粒肥尿素3公斤,钾肥5公斤。水浆管理要求前期浅水管理,中期够穗苗晒田,后期湿润管理到成熟;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4
  品种名称:中优7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川丰种业育种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9A×CJR7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8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8天。株高113.2厘米,株叶形适中,穗粒重协调。每亩有效穗数17.6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6.8粒,结实率80.6%,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长宽比3.1,垩白率9%,垩白度0.9%,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7%(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4.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6.2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3.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49%。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田亩播种量10-15公斤;2、移栽:栽插规格为22×24厘米,每亩9-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8-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7。水浆管理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5
  品种名称:D优12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62A×R128
  省级审定情况:2002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4天。株高111.5厘米,株叶形适中,群体整齐,耐寒性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74.3粒,结实率78.9%,千粒重24.5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2.8,垩白率32%,垩白度2.0%,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2%。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4%(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94.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1%。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4%。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亩插0.9-1.3万穴,基本苗10万左右;3、施肥:重底肥早追肥,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4、水浆管理: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6
  品种名称:B优811(原名:B优8311)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
  品种来源:803A×涪恢311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0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6天。株高114.3厘米,株叶形适中,耐寒性较弱,抗倒性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6.5万穗,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9.2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3%,长宽比3.1,垩白率23%,垩白度3.4%,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4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73%(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603.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3.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8%。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8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86%。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2、移栽:亩栽基本苗10—12万;3、肥水管理:重底早追,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中后期控制氮肥。浅水灌溉,适期晒田;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7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