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通知

  (五)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步伐
  1、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十五”期间,要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把控制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鼓励发展低污少废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要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家园富民示范区,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推广生态模式工程、沼气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省柴节煤工程和小型电源工程,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的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2、强化污染控制,促进种、养业废物资源化。加大禁烧执法力度,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继续在机场、高速公路、重要铁路干线、高压输电线、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人口集中区及其周边地区推行禁烧区制度,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要从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等领域开拓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开发工业利用秸秆新途径,力争使禁烧区内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控制畜禽渔养殖业的污染,制定禽畜渔养殖业的污染防治经济技术政策、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发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大力推进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有机肥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市场机制,促进废物资源化;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优先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在“三湖”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重点城市郊、县等重点流域、区域实行污水限期达标排放。
  3、强化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加强农药环境安全管理,减少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危害。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法规、标准,探索建立中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申报制度,加强在人口集中区、自然保护区农药使用的管理;鼓励开发和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发展生物农药,逐步使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有机磷农药品种退出主要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系列。加强化肥施用的环境安全管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探索不同流域、不同种植结构下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流失率及其对水污染的贡献率,制定化肥施用的环境安全控制标准;积极发展高浓度、缓释化肥,合理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鼓励使用有机肥。积极推广深施、包膜、缓释、复合配方和测土施肥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流失率。加强农膜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开展农膜污染现状调查,制定农膜污染防治法规和标准,控制农膜严重污染地区的农膜用量;积极开发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生产技术,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生产和使用。
  4、建立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基本农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其它优质农产品基地的环境保护,建立必要的缓冲区,严格控制工矿建设和污染排放,进一步提高重点区域农业污灌标准;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环境安全的控制标准,建立农产品环境安全监测、监管体系,严格控制生物生长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在蔬菜、水果、茶叶和中草药生产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实行优惠鼓励政策,强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监督管理,推动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开发有机食品;加强“菜篮子”工程的环境保护,继续推进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完成“十条绿色通道、百家绿色批发市场、千家绿色零售门店和万种绿色品牌”的创建任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