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期供热总量
平均热指标=----------------------------------
报告期平均供热面积×天数×24小时
分母中平均供热面积由供热面积按时间的比重加权计算。
热量计量收费率
指报告期内供热企业按热量计量收费的供热面积与供热总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
按热量计量收费的供热面积
热量计量收费率=--------------------------×100%
总供热面积
热价
指报告期末执行的经物价部门批准的价格。分为购入热价和销售(或供出)热价。
购人热价指供热单位向热源单位购买单位热量的价格。
销售(或供出)热价指供热单位向热用户收取的供热价格。
热费收缴率
指供热企业(单位)报告期内实收本期热费总额与报告期内应收本期热费总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
实收本期热费总额
热费收缴率=--------------------×100%
应收本期热费总额
欠缴热费加收率
指报告期实收历年欠缴热费额与历年欠缴热费总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
报告期实收历年欠缴费额
欠缴热费回收率=-------------------------×100%
历年欠缴热费总额
三、能耗
供热耗煤量
指供热企业(单位)供热过程中所消耗的标准煤数量。
(1)供热量按供热企业(单位)外供热计量装置计算(即不含厂内用热)。
(2)耗煤量要折算为标准煤量。即按规定期测算折算标煤系数,与规定期内耗实物煤量相乘(不含备有汽轮机发电的供热消耗),然后累计计算标准煤量。
标准煤耗用量=耗用实物煤量×折算标准煤系数。
单位供热耗煤量
指报告期供热企业(单位)供出每单位热量所消耗的标准煤数量。计算公式:
报告期标准煤耗用总量
单位供热耗煤量=-----------------------
报告期供热总量
供热耗电量
指供热企业(单位)供热过程中耗电的总量。不包括生活耗电和其它与供热无关的耗电。
单位供热耗电量
指报告期供热企业(单位)供出每单位热量所消耗的电量。
计算公式:
报告期耗电总量
单位供热耗电量=------------------
报告期供热总量
供热耗水量
指供热企业(单位)供热过程中耗水的总量。不包括生活耗水和其它与供热无关的耗水。
单位供热耗水量
指报告期供热企业(单位)供出每单位热量所消耗的水量。
计算公式:
报告期耗水总量
单位供热量耗水=------------------
报告期供热总量
单位制水耗电量
指供热企业用于制软水的单位耗电。耗电量指与制软水过程有关的动力设备、仪器仪表的综合耗电总量。
计算公式:
报告期制软水耗电总量
单位制水耗电量=-----------------------
报告期制软水总量
单位制水耗水量
指供热企业生产每单位软水所消耗的生水的量。
计算公式:
报告期制水耗用生水量
单位制水耗水量=-----------------------
报告期制水总量
单位制水耗盐量
指供热企业生产每单位软水所需盐的消耗量。
计算公式:
报告期制水耗盐总量
单位制水耗盐量=----------------------
报告期制水总量
供热综合耗能
指供热企业(单位)供热过程中消耗的各种能源总量。通常折算为标准煤。
单位供热量综合耗能
指报告期供热企业(单位)供出每单位热量所消耗的各种能源的总量。计算公式:
报告期各项能源消耗总量(标准煤)
单位供热量综合耗能=--------------------------------
报告期供热总量
四、服务质量
生活用热水供水温度合格率
指报告期供热企业(单位)供热过程中,用户水温抽检合格次数与水温抽检总次数的比率。计算公式:
报告期用户水温抽检合格次数
生活用热水供水温度合格率=----------------------------×100%
报告期用户水温抽检总次数
用户室温合格率
指检测室温合格户数面积与检测室温总户数面积的比率。检测的有关要求:
(1)在供热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居民用户进行检测。检测部位要选择在热网的末梢及中间部位,被检测的居民住宅分别取顶、中、底层。并应选择不同朝向的房间。
(2)检测户内居室,一户按70平方计算,每月检测总户数为:供热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内,不低于住宅供热总面积的1.5%;供热面积在101~500万平米之内,不低于住宅供热总面积的1%;供热面积在501~1000万平米之内,不低于住宅供热总面积的0.5%,供热面积在1000万平米以上,不低于住宅供热总面积的0.25%。
(3)采暖期内每月至少检测一次,累计计算。
(4)室内采暖温度不低于16℃为合格温度。
(5)检测由供热单位(企业)负责,检测结果必须要有用户的签字。
计算公式:
检测室温合格户数
用户室温合格率=--------------------×100%
检测室温总户数
用户报修处理及时率
指用户报修及时处理次数与用户报修总次数的比率。及时处理的标准为:自用户提出报修,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并有用户签字。
计算公式:
用户报修及时处理次数
用户报修处理及时率=----------------------×100%
用户报修总次数
第六部分 城市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
指城市中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包括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索道、缆车)、出租汽车、公共轮渡等客运交通设施。
一、公共汽(电)车
运营车数
指公交企业(单位)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以企业(单位)固定资产台帐中已投入运营的车辆数为准;新购、新制和调入的运营车辆,自投入之日起开始计算;调出、报废和调作他用的运营车辆,自上级主管机关批准之日起不再计入。
标准运营车数
指不同类型的运营车辆按统一的标准当量折合成的运营车数。计算公式:
标准运营车数=∑(每类型车辆数×相应换算系数)
各类型车辆换算繁数标准:
┌──────┬───────────┬──────────┐
│ 类别 │ 车长范围(米) │ 换算系数 │
├──────┼───────────┼──────────┤
│ 1 │ >5~7 │ 0.7 │
├──────┼───────────┼──────────┤
│ 2 │ >7~10 │ 1.0 │
├──────┼───────────┼──────────┤
│ 3 │ >10~13 │ 1.3 │
├──────┼───────────┼──────────┤
│ 4 │ >13~16 │ 1.7 │
├──────┼───────────┼──────────┤
│ 5 │ >16~18 │ 2.0 │
├──────┼───────────┼──────────┤
│ 6 │ >18 │ 2.5 │
├──────┼───────────┼──────────┤
│ 7 │ 双层 │ 1.9 │
└──────┴───────────┴──────────┘
注:每类车长的上限值均含在本级中。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
指按城市人口计算的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数。计算公式:
全市公共交通运功车标台数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
城市人口数(万人)
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燃料车
指以液化石油气或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
小公共汽车
指车长小于7米的公共汽车。
运营线路条数
指为运营车辆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条数。包括干线、支线、专线和高峰时间行驶的固定线路。不包括临时行驶和联营线路。
运营线路总长度
指全部运营线路长度之和。计算公式:
运营线路长度=∑各条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上下行终点掉头里程)]
单向行驶的环行线路长度等于起点至终点里程与终点下客站至起点里程之和的一半。不包括折返、试车、联络线等非运营线路。
运营线路网长度
指全部固定运营线路所经过的道路长度。计算公式:
运营线路网长度=运营线路总长度-∑重复线路长度
运营线路网密度
指城市公交线路网分布的疏密程度。计算公式:
运营线路网长度
运营线路网密度=----------------
城市面积
触线网长度
指向电车集电装置供电的触线长度之和。触线网长度包含运营、待避、回车和保养车库内的触线网长度;按单程双线(即一对正负线)的长度计算,双程的加倍计算。
客位(定员)数
指运营车的额定载客量。计算公式:
客位数=车厢固定乘客座位数+车厢有效站立面积(平方米)×每平方米允许站人数
每平方米允许站立人数按8人计算。
客运量
指报告期公交企业(单位)运送乘客的总人次,包括付费乘客和不付费的乘客人次。
付费客运量计算方法:普通乘客依据售出普通客票张数计算人次,单程客票每张计算1人次,往返客票每张计算2人次;无人售票和可用IC卡付费的运营车辆,以实收金额折算乘客人次;团体包车按实际载客人数计算,单程运送每人计算1人次,往返运送每人计算2人次,如实际载客人数不易计算时,亦可按车辆客位数计算;旅游客票不论到达几个旅游点,一张客票只计算1人次,购往返票的按2人次计算;月(季)票乘客人次等于月(季)票张数乘以每张月(季)票月(季)乘车次数。每张月(季)票月(季)乘车次数由近期客流调查资料确定。无客流调查资料的城市月票乘车次数按90人次计算,季票乘车次数按270人次计算。
不付费客运量计算方法: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抽样调查确定。
客运周转量
指乘客乘坐里程的总和。计算公式:
客运周转量:客运量×平均运距
平均运距
指乘客每次乘车的平均距离。由近期客流调查资料确定。
运营里程
指运营车辆为运营而出车行驶的全部里程。包括载客里程和空驶里程。
载客里程指运营车辆规定载运乘客行驶的里程。包括运营车辆为运送乘客在线路行驶的里程和包车载客里程。
空驶里程指运营车辆为运营而规定不载运乘客的空车行驶里程。包括从车场至线路出、回场里程、中途故障和其他原因空驶到起点、终点或车场的里程、包车回程的空驶里程。
总行驶里程
指运营车辆所行驶的全部里程。含运营里程、公务里程和为培训司机行驶的教练里程。
客位里程
指各类运营车辆客位数与相应载客里程的乘积,用以表示企业为乘客提供的总运载能力。计算公式:
客位里程=∑(各类运营车辆客位数×相应载客里程)
车日行程
指运营车辆每个工作车日平均行驶的运营里程。计算公式:
运营里程
车日行程=----------
工作车日
运营车日
指企业按运营车数计算的运营车日总数。运营车在企业保有一天,就计算为一个运营车日。
完好车日
指技术状况完好的运营车的车日总数。凡当天出车参加过运营的车辆均应计算完好车日;当天未出车运营的车辆,只要技术状况完好或曾进行保养、修理,但在当天16时前竣工,验收合格的,均计算完好车日。
计算公式:
完好车日=运营车日(全日保养车日+修理车日+待修车日+待报废车日)
工作车日
指运营车为运营而出车工作的车日总数。运营车只要当日出车参加过运营,均计算工作车日。
完好车率
指运营车技术状况完好的程度,是完好车日与运营车日的比率。计算公式:
工作车日
完好车率=-----------×100%
运营车日
工作车率
指运营车的利用程度,是工作车日与运营车日的比率。计算公式:
工作车日
工作车率=------------×100%
运营车日
厂(场)座数
指公交企业所属修理厂、停车场、运营场、保养场的个数。凡有单独生产能力的车间也应列出。
厂(场)停车面积
指公交企业所属厂(场)供停放运营车辆的场地的实有面积。
运营车次兑现率
指运营车辆实际发车次数与计划发车次数的比率。计划发车次数指运行时刻表规定行驶的车次数。计算公式:
运营车实际发车次数
运营车次兑现率=---------------------×100%
计划发车次数
运营速度
指运营车辆在运营线路上运行时的速度。计算公式:
2×运营线路长度
运营速度=---------------------------------------×60
往返行驶时间+上下行终点调头和停站时间
往返行驶时间、上下行终点调头和停站时间、单程行驶时间均以分计算(下同)。
运送速度
指运营车辆在运营线路上实际运送乘客的速度。计算公式:
运营线路起点至终点里程
运送速度=------------------------×60
单程行驶时间
车厢服务合格率
指被检车厢服务合格车辆数与被检车辆总数的比率。
计算公式:
被检车厢服务合格车辆数
车厢服务合格率=-------------------------×100%
被检车辆总数
车辆整洁合格率
指被检车辆整洁合格数与被检车辆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
被检车辆整治合格数
车辆整洁合格率=---------------------×100%
被检车辆总数
主要线路最大断面高峰小时车厢满载率
指主要运营线路高峰小时、高单向、高,断面的车厢满载程度。主要线路的高峰小时、高单向、高断面,可根据客流的具体情况确定。确定后应保持一定时期内不变,以保证其可比性。计算公式:
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通过量
主要线路最大断面高峰小时车厢满载率=--------------------------×100%
高峰小时通过车次的客位数
行车正点率
指运营车辆在运营线路上按规定时间正点运行的程度。计算公式:
被检车辆正点发车次数
行车正点率=---------------------×100%
被检车辆总次数
行车责任事故次数
指运营车辆在执行运营任务过程中发生的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次数。行车事故分类方法和事故责任的区分按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
行车责任事故死亡人数
指行车责任事故造成的责任死亡人数。死亡人数包括当场死亡和由于受伤后伤情发展而死亡的人数。
受伤后因伤情发展而死亡人数的计算方法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
行车责任事故频率
指运营车辆每行驶百万公里运营里程平均发生行车责任事故的次数。计算公式:
行车责任事故次数
行车责任事故频率=--------------------
运营里程(百万公里)
行车责任死亡事故频率
指运营车辆每行驶百万公里运营里程平均发生行车责任死亡事故的次数。计算公式:
行车责任事故死亡次数
行车责任死亡事故频率=---------------------
运营里程(百万公里)
保养车次兑现率
指运营车辆各级保养车次与计划保养车次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各级保养实际车次
保养车次兑现率=-------------------×100%
计划保养车次
车辆平均故障时间
指运营车辆每行驶百公里运营里程平均发生的故障时间。
计算公式:
车辆故障时间总和(秒)
车辆平均故障时间=----------------------
运营里程(百公里)
车辆故障时间指运营车辆发生故障,影响本车正常运营占用的时间。
1.运营车辆因故障不能按原计划时间出场(站),其故障时间从计划出场(站)时间起到修复为止,修复时间超过计划停驶时间,则计算到计划停驶时止,全天未修复也未参加运营,按非完好车日计算,不再计算故障时间。
2.车辆运营途中发生故障,故障时间按实际到达起、终点站的迟到时间计算。车辆在起、终点站发生故障,修复后运营的故障时间为计划发车时间与实际发车时间之差值;上述故障修复时间超过计划停驶时间,则故障时间从发生故障时间起至计划停驶时间止。
3.车辆在运营途中因遇雷击、大水、冰栋、肇事等意外事故产生故障,经有关部门确定,可不计算故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