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运输设备能力
指报告期末燃气企业运送液化石油气的设备的运输能力。包括火车槽车、汽车槽车及运送气瓶的货车。火车槽车、汽车槽车按设计容积计算,货车按不同车种车型所装运的气瓶数折算。以“吨”为计量单位。
液化石油气钢瓶总量
指报告期末供用户使用及周转的钢瓶总量。
二、燃气供应
燃气生产总量
指报告期燃气厂生产的全部燃气量(煤制气、油制气、改制气等)。包括燃气厂生产自用量。不包括外购燃气量。
生产自用气量
指报告期燃气厂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燃气量。包括回炉燃气、压送机运行等自用燃气量,不包括燃气厂非生产用气量。
外购燃气量
指报告期城市燃气供应企业(单位)从其它厂矿企业购人的人工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燃气的数量。
燃气供应总量
指报告期燃气企业(单位)向用户供应的燃气数量。包括销售量和损失量。
燃气销售量
指报告期燃气供应企业(单位)售给各类用户的全部燃气量。包括生产用气量、家庭用气量、公共服务用气量、燃气汽车用气量和其它用气量。
生产用气量指工业用户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原料或燃料所耗用的燃气数量。如果某些用户生产用气和非生产用气不易分开计算时,可根据其主要用途确定。
家庭用气量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耗用的燃气数量。
公共服务用气量指为城市社会公共生活服务的用气量。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部队营区、公共设施服务、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旅馆业、餐饮业等单位的用气量。
燃气汽车用气量指报告期使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做为燃料的燃气汽车所耗用的燃气数量。其它用气量指除生产用气量、家庭用气量、公共服务用气量和燃气汽车用气量以外的用户耗用的燃气数量。如采暖制冷和其它用气量。采暖制冷用气量是指从事采暖制冷的单位在采暖制冷过程中所耗用的燃气数量。
燃气损失量
指报告期燃气在输送过程中的全部损失量。包括漏失、计量误差及温度、压力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损失。
燃气损失率
指燃气损失量与燃气供应总量的比率。
计算公式:
燃气损失量
燃气损失率=------------×100%
燃气供应总量
燃气供销差率
指报告期燃气供应量和销售量之间的差量与供应量的比率。供应总量可扣除温差、压差的校正量(按各地区规定的系数)。按不同气种分别统计。计算公式:
供应总量-销售总量
1.管输燃气供销差率=--------------------×100%
供应总量
进气量-销售量+期初库存-期末库存
2.液化石油气供销差率=------------------------------------×100%
供气量+期初库存-期末库存
液化石油气残液量
指报告期灌瓶厂从用户运回的空钢瓶中倒空回收的残液量。
平均日供气量
指燃气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平均每日的供气量。
计算公式:
报告期供应总量
平均供气量=----------------
报告期日历日数
最高(低)日供气量
指燃气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最高 (低)日的燃气供应量。
人均供气量
指报告期供应总量与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之比。职工不含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有关职工人数的统计口径及其分类,以劳动工资统计为依据。
期末燃气用户数
指报告期末实际使用城市燃气的各类用户总数。包括生产、家庭、公共服务和其它用气户。户的确定,以供气管理部门对用气对象实行报装登记为依据,对不同用气性质的用气对象应分别登记。居民以一个户口本或一套住宅为一个用气户;生产及其他用户以相同用气性质的用气对象为一个用气户。如:某工厂其工业生产、职工食堂和家属宿舍都使用燃气,根据不同用气性质的用气对象应分别登记的原则,该工厂应统计为:生产用户一户;其他用户一户;该工厂家属宿舍应按实际使用燃气的家庭户数统计在家庭用户数中。
生产用户指以燃气作为生产的原料或燃料从事工业生产或其他生产的用户。不包括用于本单位烹饪煮水及日常生活的燃气用户。
家庭用户指使用燃气做为日常生活燃料的居民户。
公共服务用户指行政事业单位、部队营区、公共设施服务、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旅馆餐饮业等为城市社会公共生活服务的燃气用户。
其它用户指除生产用户、家庭用户、公共服务和燃气汽车用户以外的用户。如以燃气作为采暖制冷设施的燃料或动力的用气户。
燃气热水器用户数
指家庭用户中已安装使用燃气热水器的用户数。
燃气采暖设备用户数
指家庭用户中已安装使用壁挂式燃气热水炉及立式燃气热水炉等燃气采暖设备的用户数。
报告期新增燃气用户数
指报告期内增加的各类燃气用户数,可按生产、家庭、公共服务、燃气汽车、其它用户分别统计。
三、燃气质量
燃气热值
指每一立方米燃气在完全燃烧时所发生的全部热量。按热量计测定的数据,根据热量纪录仪每天平均读数,再以每天燃气生产计算出当日的总热量,至报告期末按累计加权平均热量的技术标准,用低发热量标准状况下的干燃气为准。计算公式:
报告期燃气总发热量
燃气热值=-------------------
报告期燃气生产量
燃气热值合格率
指报告期燃气企业自有气源厂生产燃气的热值检测合格次数与检测总次数的比率。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质量分别按《天然气》Sy7514、《人工煤气》GB13612和《油气田液化石油气》GB9052.1或《液化石油气》GB11174的规定执行。
计算公式:
检验合格次数
燃气热值合格率=--------------×100%
检验总次数
燃气杂质含量
指气源厂出厂燃气每立方米含萘、硫化氢、氨、焦油的数量。
燃气杂质含量综合合格率
指报告期燃气企业自有气源厂生产的燃气四项杂质(萘、硫化氢、氨、焦油)含量合格的程度。利用外购气,自己承担净化处理的企业也应考核。检验方法按国家规定执行,检验标准按城市燃气质量标准的规定。
计算公式:
单项杂质检验合格次数
单项杂质检验合格率=-----------------------×100%
单项杂质检验总次数
四项指标报告期合格率之和
燃气杂质含量综合合格率=--------------------------
4
四、能耗
耗电量
指报告期内人工煤气、天然气在储存、输送等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电量。
燃气生产综合能耗
指报告期燃气生产企业每生产单位燃气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总量。
计算公式:
各种能源总消耗量
燃气生产综合能耗=------------------
燃气生产总量
燃气供应综合耗电
指报告期输配系统供应单位燃气平均消耗的电量。分不同气种计算。计算公式:
输配系统总耗电量
燃气供应综合耗电=-----------------------
压送总气量
压送总气量指报告期内燃气输送总量。包括二级压送气量。
液化石油气综合耗电
指从液化石油气灌瓶厂进口开始,在储存、灌装过程中平均消耗的电量。不包括用于钢瓶维修等无关的电耗。人工灌装与机械化灌装的综合电耗分别按0.7、1.35计算。
计算公式:
储灌总耗电量
液化石油气综合耗电=--------------
供气总量
五、服务状况
用气人口数
指报告期未使用燃气的家庭用户的总人口数。如不能直接掌握本企业(单位)供气范围的用气人口数,以本地城市居民平均每户人口数乘以燃气家庭用户数求得。
用气普及率(气化率)
指报告期末使用燃气的城市人口数与城市人口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
用气人口数
用气普及率=---------------×100%
城市人口总数
家庭用户日均用气量
指报告期平均每户家庭每日使用的燃气量。
计算公式:
报告期家庭用气量
家庭用户日均用气量=----------------------------------------
报告期平均家庭用气户数×报告期日历日数
压力不足和停气次数
指报告期管道燃气用户的灶前压力低于规定压力的次数和停气次数。液化石油气可统计脱销次数与时间。
家庭用户灶前压力合格率
指报告期使用管道燃气的家庭用户灶前压力检查合格户数与检查总户数的比率。在供气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用户抽检。
计算公式:
报告期检测压力合格总户数
家庭用户灶前压力合格率=---------------------------×100%
报告期检测总户数
家庭用户用气设施报修及时率(或维修及时率)
指家庭用户燃气设施发生故障报修后及时修复和处理次数与报修总次数的比率。按用户报修时间或巡检发现时间计算,在6小时内及时处理,24小时内能修复的为及时。
计算公式:
及时维修次数
维修及时率=----------------×100%
报修总次数
抄表准确率
指报告期抄表抽查准确件数与抄表抽查总件数的比率。正确的标准是表示读数,若抄表单据(凭证)填写与表示读数不一致,即为不准确。
计算公式:
抄表抽查准确件数
抄表准确率=------------------×100%
抄表抽查总件数
燃气费收缴率
指报告期燃气费实际收缴额与应收缴额的比率。实际收缴额与应收缴额均不含上期欠费。
计算公式:
实际收缴额
燃气费收缴率=---------------×100%
应收缴额
液化石油气灌装合格率
指报告期液化石油气钢瓶灌装抽检重量合格钢瓶数与抽检钢瓶总数的比率。
计算公式:
抽检重量合格钢瓶数
液化石油气灌装合格率=---------------------×100%
抽检钢瓶总数
液化石油气钢瓶不漏气合格率
指报告期液化石油气钢瓶灌装抽检钢瓶不漏气的合格瓶数与抽检钢瓶总数的比率。
计算公式:
抽检钢瓶不漏气合格数
液化石油气钢瓶不漏气合格率=-----------------------×100%
抽检钢瓶总数
六、综合效益
年替煤量
指各类燃气用户气化前年实际用煤量总和。年替煤量应根据实际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和计算。也可按典型用户的用煤指标进行计算。以“万吨/年”为计量单位。
计算公式:
年替煤量=各类燃气用户气化前年实际用煤量总和
年节煤量
指各类燃气用户气化前年实际用煤量减去气化后燃气气源厂为保证这部分用户的用气在生产燃气过程中增加的用煤量(包括动力用煤)。应按热值折成标准煤计算。以“万吨/年”为计量单位。
计算公式:
年节煤量=各类燃气用户气化前年实际用煤量-气化后燃气气源厂在生产煤气过程中年增加的用煤量
年减少烟尘排放量
指各类燃气用户气化后,由于不再用煤而减少的烟尘排放理。以“万吨/年”为计量单位。计算公式:
年减少烟尘排放量=年替煤量×煤的平均灰分(%)×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比率×(1-除尘器的总效率)
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
指各类燃气用户气化后,由于不再用煤而减少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万吨/年”为计量单位。
计算公式:
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0.8×年替煤量×煤的平均含硫量(%)
年减少炉类量
指各类燃气用户气化后,由于不再用煤而减少的炉灰排放量。以“万吨/年”为计量单位。
计算公式:
年减少炉灰量(直接烧煤)=年替煤量(自然煤)×煤的平均灰分(%)×(1-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比率)
年减少炉灰量(烧煤球或蜂窝煤的)=煤燃烧后的灰量与煤的比率×年替煤量(自然煤)
第五部分 城市供热
城市供热
指向热用户供应热能的技术。按规模可分为:集中供热和分散供热;按热源形式可分为热电厂供热、锅炉房供热、工业余热供热和其它热源形式供热;按供热能源分为煤、燃气、电、地热、核能和太阳能等。
集中供热
指从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热网向城市的热用户供给生产和生活热能的方式。要求具有一定的规模:大、中城市供热设备的单机容量在7兆瓦及以上(锅炉单台容量在10吨/时及以上),民用建筑供热面积在10万平方米及以上;小城市供热设备的单机容量在3兆瓦及以上(锅炉单台容量在4吨/时及以上),民用建筑供热面积在4万平方米及以上。工业供热能力不得小于7兆瓦(单台锅炉容量不小于10吨/时)。
分散供热
指热用户较少,热源和热网达不到集中供热规模的单体或小范围供热。
热电厂供热
指利用热电厂的热能向城市热用户供热的方式。
锅炉房供热
指利用锅炉房及其辅助设备和设施产生的热能向城市热用户供热的方式。
锅炉房是锅炉以及保证锅炉正常运行的辅助设备和设施的综合体。
工业余热供热
指利用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剩余的热能,向城市热用户进行的供热。
其它热源形式供热
指利用地热、核能、太阳能等能源向城市热用户进行的供热。
一、供热能力及总量
供热能力
指供热企业(单位)向城市热用户输送热能的设计能力。
供热总量
指在报告期供热企业(单位)向城市热用户输送全部蒸汽和热水的总热量。
供热面积
指供热企业(单位)向城市各类房屋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供热的全部建筑面积。
供热户数
指报告期末供热企业(单位)实际供热的用户数量。可按生产、家庭、公共建筑等分组统计,资料可按供热单位与热用户签订的供热合同份数进行收集。
供热管道长度
指从各类热源到热用户建筑物接入口之间的全部蒸汽和热水的管道长度。不包括各类热源厂内部的管道长度。可按管沟敷设方式(管沟、直埋、架空等)分类统计。
供热半径
指热源到最远热力站或热用户的管道沿程长度。
直接连接
指同一供热介质从热网直接流人热用户系统的热用户连接方式。
间接连接
热用户系统通过表面式换热器与热网相连接,热网的压力不能作用于热用户系统的连接方式。又称隔绝式连接。
热力站
指在集中供热系统中,建在热源与热用户之间,用来转换供热介质种类,改变供热介质参数,分配、控制及计量供给热用户热量的设施。
集中供热普及率
指实际集中供热面积与城市房屋建筑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
实际集中供热面积
集中供热普及率=------------------×100%
城市房屋建筑面积
人均供热面积
指供热企业(单位)报告期最大供热面积与在岗职工平均人数的比值。
(1)报告期最大供热面积是指采暖期内最大供热面积。
(2)报告期在岗职工平均人数是指纳入供热成本核算范围的平均人数,按劳动工资统计规定执行。计算公式:
报告期最大供热面积
人均供热面积=----------------------
报告期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二、生产经营管理
失水率
指报告期热水管网平均小时失水量(或热源厂补水量)与热水管网总循环水量的比率。失水量不含由于管网排障和正常检修的流失的量。
计算公式:
热水管网平均小时失水量(或热源厂补水量)
失水率=----------------------------------------×100%
热水管网总循环水量
凝结水回收率
指报告期蒸汽供热系统(或热用户)回收的凝结水总量与供出的蒸汽总量的比率。
计算公式:
凝结水回收总量
凝结水回收率=----------------×100%
蒸汽供应总量
运行事故率
指报告期供热企业(单位)各次事故延续小时与事故面积之积的和,与总供热小时和总供热面积之积的比率。凡供热设施或设备在供热运行中发生故障,造成停运八小时及以上者,即视为运行事故。
计算公式:
∑(报告期事故延续小时×由事故造成中断的供热面积)
运行事故率=--------------------------------------------------×1000‰
报告期总供热小时×总供热面积
锅炉运行效率
指报告期供热企业锅炉运行时锅炉输出总热量与输入锅炉总热量的比率。
计算公式:
锅炉输出的总热量
锅炉运行效率=------------------×100%
输入锅炉的总热量
热负荷
指供热系统的热用户或用热设备在单位时间内所需的供热量。
平均热负荷
指报告期内不同室外温度下的供暖热负荷额的平均值,即对应于供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下的供暖热负荷。
热指标
指单位建筑面积、单位体积与单位室内外温差下的热负荷或单位产品的耗热量。
平均热指标(热负荷密度)
指供热企业在报告期内,平均每平方米供热面积每小时所消耗的热量。
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