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弧内数值用于高强度进近灯长600米以上(日/夜)。
附件三 直升机起飞着陆最低标准
3.1 起飞最低标准
单发直升机飞行要考虑发动机故障后要为安全着陆提供充分的目视飞行时间,因此允许单发直升机飞行的最低天气标准不低于云高450米,能见度不小于1500米。
双发直升机起飞最低标准应不低于云高150米,能见度1500米。
3.2 着陆最低标准
3.2.1 直升机非精密进近着陆最低标准包括最低下降高度/最低下降高(MDA/MDH)和能见度(VIS)两个元素,精密进近着陆最低标准包括决断高度/决断高(DA/DH)和能见度或RVR两个元素。
3.2.1.1 最低下降高度(MDA)根据最后进近航段内控制障碍物的标高加上最小超障余度(MOC),并以5米向上取整。
最后航段的最小超障余度(MOC)为:
无FAF,MOC=90米
有FAF,MOC=75米。
如果最后进近航段长度超过11千米,则应按DOC8168第三部第6章6.3.6节的准则进行调整。
3.2.1.2 决断高(DH)按A类飞机的ILS进行计算DH。
3.2.2 能见度
3.2.2.1 非精密进近着陆最低能见度
(1)进近至跑道:使用A类飞机直线进近最低能见度的1/2,但不得小于能见度或RVR400米。
(2)进近至着陆区:按灯光减小能见度之前,能见度与MDH的关系如下表:
┌────────────────┬─────────────────┐
│ MDH(M) │ VIS(M) │
├────────────────┼─────────────────┤
│ 75-180 │ 800 │
├────────────────┼─────────────────┤
│ 181-240 │ 1200 │
├────────────────┼─────────────────┤
│ 240以上 │ 1600 │
└────────────────┴─────────────────┘
3.2.2.2 精密进近着陆最低标准
(1)进近至跑道:使用A类飞机ILS进近的最低能见度的1/2,但不得小于能见度/RVR400米。
(2)进近至着陆区按灯光减小能见度之前最低能见度为800米。
3.2.2.3 空间点进近着陆最低标准在按灯光减小能见度之前,最低能见度为1200米,如果MDH超过240米,无灯光进近的最低能见度为1600米。
附件四 Ⅱ、Ⅲ类运行确定最低跑道视程的方法
4.1 在Ⅱ、Ⅲ类运行确定最低RVR遵循的基本原则为:驾驶员在决断高或以下要求的目视参考,决定于他要进行的工作以及由遮蔽媒介阻碍视线的程度。一般规律,在雾中,高度增加雾的浓度也增大,大量的试飞和模拟飞行研究表明:
(a)大部分驾驶员要求在决断高以上约3秒建立目视,但使用“故障-工作”(Fail-Operational)自动着陆系统时这个时间减少为1秒。
(b)为了保持飞机的横向水平,大部分驾驶员要求能看到地面设施的横向指示,如进近灯的横排灯、着陆入口灯或接地区灯;
(c)为了确定飞机的横向位置和侧偏速度,大部分驾驶员要求看到进近中线灯或跑道中线灯或跑道边灯不少于3个光段;
(d)为了准确地修正垂直面内的飞行航径,如驾驶员完全使用目视进行拉开,大部分驾驶员要求看到地面上的一点,这一点对飞机视运动率为零或很小。
4.2 根据目视参考的要求,对Ⅱ类运行用以计算RVR最低标准所需的目视估(Visual Segments)采用以下数值:
(a)使用自动驾驶耦合至15米,手操纵拉平或自动驾驶至接地,在决断高或以下,驾驶员为了监视自动系统,要求能看到的目视段不小于90米,最低决断高为30米。
(b)使用自动驾驶耦合至决断高,以下为手操纵,在决断高或以下,驾驶员为了能手操纵保持横滚姿态,要求能看到的目视段不小于120米。
(c)对于完全使用外界目视物手操纵着陆,在开始拉开的高度,为了提供驾驶员看到地面上相对运行很小的一点,要求的目视段为225米。
4.3 Ⅲ类运行计算RVR最低标准所需的目视段采用以下数值:
(a)使用“故障-性能下降”(Fail-passive)自动着陆高备下降至接地,在决断高15米的目视段为175米。
(b)使用“故障-工作”(Fail-Operational)自动着陆设备(不包括滑跑引导),在决断高要求的目视段为120米。
(c)使用“故障-工作”(Fail-Operational)自动着陆设备的Ⅲ类运行(包括一套“故障-性能下降”滑跑引导系统)在低于拉平高度的决断高要求目视段为90米。
(d)使用“故障-工作”(Fail-Operational)自动着陆设备的Ⅲ类运行(包括故障-工作的滑跑引导系统),在低于拉平高度的决断高要求目视段为60米。
4.4 计算RVR最低标准的计算方法:
(1)确定驾驶员在决断高的眼高至要求目视段的最远点的斜视距(RVR),而后用适当的系数修正SVR求得RVR。
(2)对于使用手操纵着陆,要求进一步计算在开始着陆拉开的高度上驾驶员眼高至所需目视段最远点的斜视距(SVR)而后用适当的系数确定RVR。
(3)从以上求得的两个RVR数值中选择较大的数值为RVR最低标准,对于使用自动着陆设备的运行,则不要求作第二步计算。
4.5 斜视距(SVR),目视段和驾驶员眼高之间的关系见下图(略)。计算斜视距(SVR)的公式为:
---------------------
SVR=√(V+HctgA)(上标)2+H(上标)2
式中:
V=要求的目视段(米)
H=驾驶员眼高(米)
A=驾驶员向下观测截止角(度)
B=驾驶员眼轮高(米)
4.6 计算斜视距(SVR)公式中使用的驾驶员眼睛高出着陆轮的高和向下观测截止角(A)如下表;表中数值为飞机在3度下滑角的进近姿态和无风情况。
┌─────────┬─────────┬──────────────┐
│ 机型 │观测截止角(A)(度) │ 眼睛至主轮的高(B)(米) │
├─────────┼─────────┼──────────────┤
│ B737 │ 16.0 │ 4.4 │
├─────────┼─────────┼──────────────┤
│ B757 │ │ 8.2 │
├─────────┼─────────┼──────────────┤
│ B767 │ │ 8.8 │
├─────────┼─────────┼──────────────┤
│ B747 │ 16.5 │ 10.5 │
├─────────┼─────────┼──────────────┤
│ A300 │ 13.4 │ 8.0 │
├─────────┼─────────┼──────────────┤
│ A310 │ 18.5 │ 7.6 │
├─────────┼─────────┼──────────────┤
│ A320 │ 20.0 │ 6.4 │
├─────────┼─────────┼──────────────┤
│ A340-200 │ 20.0 │ 9.2 │
├─────────┼─────────┼──────────────┤
│ A340-300 │ 20.0 │ 8.2 │
└─────────┴─────────┴──────────────┘
4.7 斜视距(SVR)和跑道视程(RVR)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稳定浓雾的垂直和水平结构的资料分析得出的,它表明在眼高4.5米以上斜视距小于跑道视程,因此求得的SVR必须除以表列的系数(f)求得RVR,即:
RVR=SVR/f
4.8 在DH或以下使用手操纵着陆,要求按4.5节的公式进一步计算开始着陆拉开的高度上驾驶员眼高至要求的目视段(225米)最远点的斜视距(SVR),而后根据这个眼高的SVR和RVR比值换算为RVR。表中给出不同飞机地速的开始拉平高,最大地速为飞机最大着陆重要的参考速度(真空速)加上最大的顺风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