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必须采取通用措施,保证空间可燃气体,浓度低于爆炸下限。
4.6.5 压延、裁断帘布、帆布在压延过程中,由于摩擦使胶布带有大量静电。静电电位达数万伏至十万伏,其危害主要是:由于静电力的作用使胶布大量吸引空气中的尘埃,影响产品质量;操作人员接近带电的胶带时经常遭受电击;导致人体带电现象,电位可高达数千伏。
为此应采取下列措施:
(1)凡操作人员经常接触带电体的地方,均应装设感应式或其他型式的静电消除器;
(2)操作人员应穿防静电鞋;
(3)压延机操作区地面应采用导电地面或铺设导电橡胶板。
在帘布、帆布裁断过程中,在帘布卷开卷、导布、移动过程中,由于剥离和摩擦作用使胶布带有大量静电,其主要危害同4.6.5所述,而在立式裁断机上还能导致裁断后的胶布两端,宽窄不一致的现象(俗称大小头)。应采取的措施同(1)~(3)所述。
4.6.6 轮胎帘布筒贴合:在层布贴合机上进行轮胎帘布筒贴合操作过程中,由于摩擦作用使帘布筒带大量静电,静电电位高达1万伏至数万伏。其危害主要是:产生火花放电,导致周围空间汽油蒸气与空气的可燃性混合物起火事故;导致人体带电及对操作者的经常电击;使帘布贴合时易产生气泡,影响生产效率,影响产品质量。
为此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在适当位置装设离子流静电消除器或感应式静电消除器(以导电橡胶感应式静电消除器为宜)。
(2)操作人员必须穿防静电鞋,操作区地面必须是导电地面;贴合机静电起火现象在很多工厂均有发生,主要是在帘布筒贴合时,由于帘布可能发生打折,需使用汽油,在帘布层间也要刷少量汽油,因而在某一瞬间,局部空间能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在静电放电火花能量大于其最小着火能量时,将产生火灾危害。由于机台上挂有汽油盒,在起火时如将汽油打翻而点燃,则会引起火势漫延,如人体或衣服上沾有汽油,则有烧伤工人的危险。将这类事故在不少工厂均发生过,甚至产生过使工人烧成终残的悲剧。因而贴合工序的静电问题不容忽视。
4.6.7 成型:由于使用汽油及溶剂胶浆的成型工艺,均有可能因人体带静电而造成火灾危险。所以,均必须采用4.4.4.5规定的防止人体带电的措施。由于各种橡胶制品成型工艺各有其特殊性,为此,按不同工艺分别采取措施。
4.6.7.1 轮胎成型:轮胎成型机的静电起火,在轮胎生产中最频繁。由于车间内机台密度大,冬天关窗生产时通风不良,汽油浓度高,空气相对湿度低,对安全生产威胁极大。化工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提出了消除轮胎成型机静电起火的新方法——并联电容法。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并联电容法是解决金属折叠机头轮胎成型机静电起火的一种安全操作法,经现场实际使用,效果良好,使用的工厂已将这方法列入安全操作规程。
金属折叠机头轮胎成型机的静电起火,一般都发生在轮胎成型完毕后机头折叠瞬间,很多工厂近几年来反映静电起火情况严重,最严重的工厂达到一台成型机每班着火10次以上,严重威胁安全生产。但由于每次起火一般不造成重大损失,所以一般不作统计,没有具体可查的数据。
经常起火的几种轮胎规格为:750—20、900—20、950—20、1000—20。在这期间,750—20起火46次;900—20起火45次;950—20起火2次;1000—20起火14次。
该厂采用“并联电容法”进行操作后,1981年从3月至8月进行考核运行以来一直使用到现在,凡按此方法操作时,未发生过一次静电起火事故。此方法还在安徽×××厂考核运行了近两年时间,未发生过一次静电起火事故,这两个厂均已把方法列入安全操作规程,工人不得违章操作。深受广大工人和干部的欢迎。
所谓“并联电容法”是:把轮胎帘布筒看作带电的绝缘体,把金属机头看作大地,带电绝缘体紧贴金属机头时其对地等效电容很大,假定其电容值为C;在机头折断瞬间,绝缘体突然从金属鼓上剥离,离开一定距离,这瞬间的等效电容迅速减小,由于电容的减小,使带电体电位突然升高,以致形成火花放电导致起火事故;如果我们设法在机头折叠瞬间,使绝缘体对地等效电容C保持基本不变,则就可避免因C下降产生的静电起火事故;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由于目前轮胎胎面胶大量使用中超耐磨炭黑,其导电性能较好,使胎面胶电阻率在1000000Ω.cm以下,所以胎面胶对静电来说,也可看作导体。由于胎面胶也紧贴带电绝缘体——帘布筒,所以将胎面接地时,就相当于在对地等效电容C上并联一个数值大致与C相同的电容C 。这样就能使机头折叠瞬间绝缘体
2对地等效电容变化范围限制在由2C下降到C的范围内,即变化范围最大为一倍,根据公式:
Q
V=-
C
在电容变化一倍时,电位也最大增高一倍,所以就不可能产生火花放电,确保了安全生产。可见,“并联电容法”就是把胎面接地后再折叠机头的操作方法。接地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胎侧切割下来的胎面胶边胶的胶条撕下一部分,直接挂在成型机轴上即可。
应用“并联电容法”操作后,不仅避免了静电起火的危险,而且避免了工人在卸胎时轮胎体对操作人员放电所造成的电击。解除了工人成天提心吊胆的精神负担,节约了大量的消防器材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果。
避免操作人员人体带电的措施和其他工序相同,即穿防静电鞋和操作区铺设导电地面。苏联曾对轮胎成型过程中每一道操作顺序中的静电场强度作了测定,并通过计算和实际试验,认为采用对地电阻小于1000000000Ω的防静电鞋就可避免人体带电造成的静电危害。
4.6.7.2 运输带成型:在运输带成型过程中,由于摩擦、剥离和胶布撕裂产生大量静电,静电电位可达数万伏。由于运输带成型过程中使用少量汽油,上边胶时使用的胶浆含有汽油等溶剂挥发,所以在运输带表面附近可形成局部的可燃性混合物的点燃浓度。为此,在产生火花放电时,当一次火花能量足以点燃可燃性混合物时,将引起火灾。由于其操作面很大,甚至已卷取的运输带上还附有可燃溶剂及其挥发物,导致燃烧面积很大。据工人反映:起火后,火势漫延很快,面积很大,犹如一条火龙,非常危险。这类事故,几乎所有的胶带厂都发生过。随着合成纤维垫布的使用,静电起火的次数有增加的趋势。江苏无锡橡胶厂的运输带成型机在1982年2月份就起火6次,最严重的一次损失达一万元左右。
此外,带电体导致对工人的频繁电击,并导致人体带电现象,使工人在接触地金属或异性带电体时遭电击,甚至造成火灾危险:
为此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1)必须在适当位置装设离子流静电消除器或感应式静电消除器;
(2)工作台面必须是导电台面,并应可靠接地。
4.6.7.3 胶鞋成型:目前布面胶鞋成型过程大都采用刷浆工艺,设有刷浆工作台,由于刷胶浆时溶剂挥发,在周围空间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当人体带电或工作台面带电时可能形成火花放电,导致火灾或爆炸危险,为此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工作台面必须是导电台面,并应可靠接地,严禁用绝缘(塑料)板做工作台面,更不准在绝缘面板上铺设不接地的金属板;
(2)刷浆工作台及烘箱应加强通风措施,保证可燃性混合物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在正常通风系统因故停止运行时,必须停止生产。
4.6.7.4 胶布制品成型:胶布制品成型过程中,如使用胶浆、汽油等溶剂时,由于溶剂的挥发,易在带电的半成品周围空间局部形成达到点燃浓度的可燃性混合物。如这时产生静电放电火花,则将引起火灾危险,而胶布制品在成型过程中,由于摩擦和剥离等原因可使静电电位达数万伏,并能导致操作人员的人体带电,当人体对地放电或胶布对人放电时,均将导致对人体的电击,当火花能量足以点燃周围介质时,将产生火灾危险。
必须采用下列安全措施:
(1)工人在操作时,特别是在作剥离动作时,必须是轻动作、慢动作,以减少电荷的转移量;
(2)工作台面必须是导电台面,并应可靠接地。
4.6.8 鞋帮布合布:鞋帮布合布工艺是用淀粉浆或胶浆将鞋帮粘合的生产过程,由于帘与辊筒摩擦产生大量静电,导致对工人的电击。应在机台的适当位置装设感应式静电消除器,操作人员应穿防静电鞋。
4.6.9 晾布:经合布后的成卷帮布及跟布,需由晾布机在专用的晾布室内晾开,晾布时,胶布开卷处就产生达6×10000V左右的静电电位,经摩擦后电位由正变负达4×1000V左右。导致操作工人工体带电,引起频繁电击。必须在适当位置装设感应式鞋电消除器,操作人员必须穿防静电鞋,操作区地面必须是导电地面。同时晾布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使室内可燃性混合物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
4.6.10 汽油等溶剂库:汽油等溶剂库房,一般存放桶装汽油等溶剂,库房内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可能达到爆炸浓度,属爆炸危险厂房,在工作人员出入库房过程中,必须避免人体带电现象,必须穿防静电鞋,并铺设导电地面,以防人体带电引起的火灾或爆炸危险。必须加强通风,使库房的可燃性混合物浓度在正常情况下低于其爆炸下限。
4.7 上列工序是橡胶制品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工序,也是产生静电危害较多的工序。由于橡胶制品品种繁多,尤其是成型工艺都大同小异,为此本规程不宜一一列出,待各工厂制定细则时参考上述工序订出,为查阅方便,将上述工序及场所的静电安全措施综合列入表1。
5 防静电危害的安全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