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橡胶工业静电安全规程

  B.2 非导体:指电阻率超过1000000Ω·cm的固体或液体。
  B.3 导体:对静电荷来说,导体(固体、液体)是指电阻率不超过1000000Ω·cm的物质。当非导体表面具有一层导电性薄膜,其电阻率在10000000Ω以下时,这种非导体在静电泄漏过程中视为导体。
  B.4 电荷(静电荷):当对物体施加一定能量时,使本来正负电荷量相等而处于中性状态的物体变成其中任何一方过剩的状态,这过剩的电量就称为电荷(静电荷),单位用C(库)表示。
  B.5 带静电:同类或不类物质的物体,通过接触分离(流过、卸料、摩擦、粘碎和振动等),在物体上聚积静电荷,或由于感应作用在另外的导体上积聚电荷,此种现象称为带静电。
  B.6 带电序列(摩擦系列):不同物质的物体互相摩擦时,一定是一种物体带正电荷,另一种物体带负电荷。带电序列是指从正负电荷着眼,把物质按照由带正电到带负电的次序整理成的推列次序。
  B.7 静电感应:指在带电体附近有其他导体存在时,在导体表面产生正、负电荷分离的现象。
  B.8 电位(电压、电势):是表示单位电荷能量的物理量,其单位用V(伏)表示。一般把大地电位作为标准,并取作零电位。
  B.9 静电容量:对地绝缘的导体具有蓄积电荷的能力,静电容量是表示其蓄积电荷能力的物理量,单位用F(法)表示。
  B.10 体电阻率:是表示物体内电荷移动或电流流动难易程度的物理量。在固体材料平板的上下各放一个平板电极,则两电极相对面积内的材料体积电阻Rv与材料厚度t成正比,与电极相对面积A成反比,可用下式表达:
          t
    Rv=ρv——    (B1)
          A

  比例系数ρv与材料的性质有关,称作材料的体电阻率,单位为Ω·cm(欧姆厘米)。
  B.11 表面电阻率:是指表示物体表面形成的使电荷移动或电流流动难易程度的物理量。在固体材料平面上放两个长为L、距离为d的平行电极,则两电极间的材料表面电阻Rso与d成正比,与L成反比,可用下式表达:
          d
    Rs=ρs——    (B2)
          L

  式中的比例系数ρs称作表面电阻率,它与材料的表面性质有关,并随周围气体介质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很大变化,单位用Ω(欧)表示。
  B.12 剥离:两个紧密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迅速分离的过程称为剥离。
  B.13 半值时间:使绝缘体上所带的静电荷泄漏到原来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称为半值时间(t—),其值的大小取决于它的电阻率和介电常数。
  B.14 静电接地:由导电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对地电阻不大于1000000Ω者,叫做静电接地。
  B.15 静电消除器:指通过使带电体附近空气电离的方法,以消除带电体所带静电荷的装置和设备。
  B.16 感应式静电消除器:指利用带电体本身电场的能量,使空气电离,以消除带电体所带静电荷的装置。
  B.17 高压电晕解电式静电消除器:指利用外施高压电源的能量,使空气电离,以消除带电体所带静电荷的装置。
  B.18 电离(离子化):给中性分子以能量,当大于逸出功时,它就放出电子,使分子正离子化,一般情况下,放出的电子附着在中性分子上,使之变成负离子。中性分子得到静电场的能量使分子离子化的过程称为电离。
  B.19 电晕放电:在发生火花放电之前,电场强度大的空间以局部击穿形式表现出的放电现象。空气中发生电晕放电时,将同时产生“嘶嘶”的声音和离子风,前者称为电晕声,后者称为电晕风。
  B.20 火花放电:在电场强度大的不均匀电场中,带电体与对置电极之间发生的全部空气击穿,并伴有发光、爆破声音的放电叫做火花放电。
  B.21 爆炸性混合气体(可燃性混合气体):当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如遇点火源就能引起爆炸、燃烧。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混合物浓度叫做爆炸下限,最高混合物浓度叫做爆炸上限。
  B.22 最小着火能量:指可燃性物质和空气在标准状态下(1大气压、常温条件下)混合,当形成最适宜于爆炸的浓度时,能使其着火所需要的最小能量。最小着火能量的测定,一般是利用电容器放电能量。
  B.23 亲水性绝缘材料:指在高湿空气中,能在其表面吸附形成水膜的绝缘材料。这种材料的带电状况受周围环境相对湿度的影响很大。
  B.24 并联电容法:是解决金属折叠机头轮胎成型机静电起火的安全操作法。其原理是通过胎面胶接地,相当于与带电帘布层并联一个与其对地等效电容值近似的电容,从而抑制金属机头折叠瞬间对地电位的迅速升高,达到消除静电放电,确保安全生产的目的。

附录      气体及蒸气和空气混合的最小着火能量




-------------------------------------
气体、蒸气|最小着火能|浓度,v%|气体、蒸气名称|最小着火能|浓度,v%
名称   |量,mJ |     |       |量,mJ |
-------------------------------------
 2-丁酮|0.29 | 8.5 |环氧丙陶   |0.13 |
 甲  烷|0.28 |     |1,3-丁二烯|0.13 |
 戊  烷|0.22 |     |丙  烯   |0.11 |
 丙  烷|0.26 |5~5.5|环氧乙烷   |0.066|
 乙  烷|0.25 | 6.5 |乙 炔    |0.019|
 丁  烷|0.25 | 4.7 | 氢     |0.019|28~30
 己  烷|0.24 | 4.7 |二硫化碳   |0.009|28~30
 庚  烷|0.24 | 3.4 |汽  油   |0.20 |
 环己烷 |0.22 | 3.8 |丙  酮   |1.15 |
   苯  |0.20 | 4.7 |乙酸甲脂   |0.40 |
 乙  醚|0.19 | 5.1 |乙酸乙脂   |1.42 |
 环丙烷 |0.17 | 6.3 |       |     |
-------------------------------------

附录D      粉尘和空气混合时的最小着火能量


                (参考件)


------------------------------------
        |最小着火能量,mJ |      |最小着火能量,mJ
  物质名称  |----------||物质名称 |---------
        | 粉尘云| 粉尘层 ||     | 粉尘云| 粉尘层
--------|----|-----||-----|----|----
烯丙醇树脂   | 20 |80   ||多聚甲醛 | 20 | -
铝  粉    | 10 | 1.6 ||季戊四醇 | 10 | -
硬脂酸铝    | 10 |40   ||酚醛树脂 | 100| 40
乙酸纤维素   | 10 | -   ||酞  酐 | 15 | -
烟  煤    | 60 |560  ||沥  青 | 20 | 6
对苯二甲酸二甲脂| 20 | -   ||聚乙烯  | 30 | -
二硝基甲苯酰胺 | 15 |24   ||聚苯乙烯 | 15 | -
铁锰合金    | 80 | 8   ||  硅  | 80 | 2.4
硬沥青     | 25 | 4   ||硬脂酸  | 25 | -
 铁      | 20 | 7   ||硫 磺  | 15 | 1.6
 镁      | 20 | 0.24||尿素树脂 | 80 | -
 锰      | 80 | 3.2 ||乙烯基树脂| 10 | -
甲基丙烯酸甲酯 | 15 | -   ||     |    |
------------------------------------

附录E         带电序列(参考件)




---------------------------------------
(+)| (+)|  (+)|(+)||(+)| (+)|  (+) |(+)
   |    |石 棉  |   ||   |    |      |
   |    |毛皮、人发|   ||铝  |    |纸     |
   |    |玻 璃  |   ||   |    |      |硬橡胶
   |    |云 母  |   ||铬  |    |      |
   |羊 毛 |     |   ||铁  |    |      |
   |尼 龙 |     |   ||铜  |    |      |
   |人造纤维|     |   ||镍  |    |橡 胶   |聚苯乙
 铅 |    |     |   ||金  |    |      |烯
   |绢   |     |   ||   |纶尼维 |      |聚丙烯
   |木 棉 |棉    |   ||白金 |    |      |
   |麻   |     |   ||   |聚 酯 |      |
   |    |木 材  |   ||   |丙 烯 |      |聚乙烯
   |    |人的皮肤 |   ||   |聚偏二氯|硝酸纤维、象|
   |玻璃纤维|     |   ||   | 乙烯 |牙、赛璐珞皮|氯乙烯
 锌 |乙酸酯 |     |   ||   |    |璃纸    |聚四氟
   |    |     |   ||   |    |      |乙烯
(-)|(-) | (-) |(-)||(-)| (-) | (-)  |(-)
---------------------------------------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