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管理办法(暂行)[失效]

  第四十一条 药包材生产人员应有健康档案。生产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传染病、皮肤病患者和体表有伤口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不洗即用的药包材的生产。

文件

  第四十二条 药包材生产企业应有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记录:
  1、厂房、设施和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检修等制度和记录;
  2、物料验收、生产操作、检验、发放、成品销售和用户投诉等制度和记录;
  3、不合格品管理、物料退库和报废、紧急情况处理等制度和记录;
  4、环境、厂房、设备、人员等卫生管理制度和记录;
  5、本通则和专业技术培训等制度和记录;
  第四十三条 产品生产管理文件主要有:
  1、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标准操作规程
  生产工艺规程的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配方,生产工艺的操作要求,物料、中间产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及储存注意事项,物料平衡的计算方法,成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要求等。
  岗位操作法的内容包括:生产操作方法和要点,重点操作的复核、复查,中间产品质量标准及控制,安全和劳动保护,设备维修、清洗,异常情况处理和报告,工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
  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题目、编号、制定人及制定日期、审核人及审核日期、批准人及批准日期、颁发部门、生效日期、分发部门,标题及正文。
  2、批生产记录
  批生产记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操作者、复核者的签名,有关操作与设备、相关生产阶段的产品数量、物料平衡的计算、生产过程的控制记录及特殊问题记录。
  第四十四条 产品质量管理文件主要有:
  1、药包材产品的申请文件,注册证,批准材料,审批文件;
  2、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质量标准及其检验操作规程;
  3、产品质量稳定性考察;
  4、批检验记录。
  第四十五条 药包材生产企业应建立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查、批准、撤销、印刷及保管的管理制度。分发、使用的文件应为批准的现行文本。已撤销和过时的文件除留档备查外,不得在工作现场出现。
  第四十六条 制定生产管理文件和质量管理文件的要求:
  1、文件的标题应能清楚地说明文件的性质;
  2、各类文件应有便于识别其文本、类别的系统编码和日期;
  3、文件使用的语言应确切、易懂;
  4、填写数据时应有足够的空格;
  5、文件制定、审查和批准的责任应明确,并有责任人签名。

生产与质量管理

  第四十七条 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不得任意更改。如需更改时,应按制定时的程序办理修订、审批手续。
  第四十八条 每批产品应按质量和数量的物料平衡进行检查。如有显著差异,必须查明原因,在得出合理解释,确认无潜在质量事故后,方可按正常产品处理。
  第四十九条 批生产记录应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名。记录应保持整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更改时,在更改处签名,并使原数据仍可辨认。
  批生产记录应按批号归档,保存至产品售出后一年。
  第五十条 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包材产品为一批。每批产品均应编制生产批号。
  第五十一条 为防止药包材产品被污染和混淆,生产操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1、生产前应确认无上次生产遗留物;
  2、应防止尘埃的产生和扩散;
  3、不同产品品种、规格的生产操作应采取措施隔离;
  4、生产过程中应防止物料及产品所产生的气体、蒸汽、喷雾物或生物体等引起的交叉污染。
  第五十二条 根据产品工艺规程选用工艺用水。工艺用水应符合质量标准,并定期检验,检验有记录。应根据验证结果,规定检验周期。

质量管理

  第五十三条 药包材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受企业负责人直接领导。质量管理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并有与药包材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的场所、仪器、设备。
  第五十四条 质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1、制定和修订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内控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制定取样和留样制度;
  2、制定检验用设备、仪器、试剂、试液、标准品(或对照品)、滴定液、培养基等管理办法;
  3、决定物料和中间产品的使用;
  4、审核成品发放前批生产记录,决定成品发放;
  5、审核不合格品处理程序;
  6、对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取样、检验、留样,并出具检验报告,批检
验记录保存至产品销售后一年;
  7、监测洁净室(区)的尘埃数和微生物数;
  8、评价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质量稳定性,为确定物料贮存期、产品使用期提供数据;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