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相同产品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在国内聚酯薄膜产业生产能力逐年增长的情况下,1998年国内申请企业的实际生产量为其年总生产能力的59.23%,1997年为49.43%。
--中国国内相同产品的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在销售数量逐年上升的情况下,1998年国内聚酯薄膜申请企业的销售收入却比1997年下降17.29%,比1996年下降21.36%。
--中国国内聚酯薄膜产品的库存显著增加。1998年在国内聚酯薄膜生产企业减少产量的情况下,库存仍比1997年增长19.02%,比1996年增长73.72%。
--中国国内聚酯薄膜产业开工率不足。1996年国内聚酯薄膜申请企业平均开工率为89.61%,1997年下降为69.48%,1998年进一步下降为61.70%。
--中国国内相关产业陷入停产或严重亏损状态。1996年国内申请企业的税前利润为3966万元,1997年大幅下降了6366万元,减少幅度为161%;1998年又较1997年大幅下降了3021万元,减少幅度为126%。到1999年上半年已停产三家。
--中国国内聚酯薄膜产业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国内聚酯薄膜生产企业1996年平均失业率为2.03%,1997年上升至7.96%,1998年达7.53%。
初步证据表明,韩国拥有巨大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根据统计,仅四家韩国聚酯薄膜企业的产生产能力就超过25万吨。整修韩国的年生产能力占世界聚酯薄膜总生产能力的20%左右。由于韩国国内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的逐年剧增,其国内需求增长缓慢,1997年、1998年的库存量与1996年的库存量相比,有大幅度增长,存在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大量低价出口聚酯薄膜的可能性。
五、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
初步证据表明,韩国向中国大量低价出口聚酯薄膜是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聚酯薄膜产业受到损害的主要原因。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可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聚酯薄膜产业受到损害及损害威胁的其他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损害并非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其他国家的进口产品。统计数据表明,自韩国进口的聚酯薄膜占中国进口聚酯薄膜总量的绝大部分。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量总和远远低于韩国的进口量。
--需求变化。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聚酯薄膜的需求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因此国内聚酯薄膜产业经营状况恶化不是由于国内市场萎缩造成的。
--消费模式变化。近年聚酯薄膜的消费模式无明显变化,亦没有其他可替代产品。因此,不可能由于其他替代产品出现而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聚酯薄膜市场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