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措施:一是指导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通过培育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扶持,推动金融机构拓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二是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推进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强化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扶持。
进度安排:按照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工作进度。
牵头单位: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负 责 人:张红宇
责任处室:体制改革处
协办单位: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乡镇企业局、渔业局
10.关于“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
工作措施:一是加强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的宣传教育,开展知识产权基本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培训。二是支持农业科技专利评估机构,加强对农业科技专利评估机构的指导,逐步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评估方法和体系。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探索试点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
进度安排:按照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工作进度。
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
负 责 人:白金明
责任处室: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
协办单位: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乡镇企业局、科技发展中心
11.关于“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和“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工作措施:一是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调研,紧密跟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进展情况,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增加农业保险补贴品种,争取将渔业保险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二是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三是总结推广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的经验和做法。
进度安排:按照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工作进度。
牵头单位: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负 责 人:张红宇
责任处室:体制改革处
协办单位: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渔业互保协会
12.关于“加快修改
土地管理法,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有关条款,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工作措施: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参加法律修改领导小组会议和工作小组会议,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提出农业部对法律修订的具体意见。
进度安排:按照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工作进度。
牵头单位: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负 责 人:张红宇
责任处室:立法协调处
协办单位: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农垦局
13.关于“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工作措施:一是组织地方农业部门召开论证会,研究提出一批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和区域重大问题项目,补充和完善“十二五”行业科技重点项目计划。积极协调科技部、财政部,着重设立一批区域发展重大项目、农村能源、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产业共性技术项目。二是进一步强化行业科技管理工作,加大对186个在研行业科技项目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和落实行业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进度安排:2012年完成以上各项工作。
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
负 责 人:白金明
责任处室:产业技术处
协办单位: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渔业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14.关于“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工作措施:一是组织开展部属“三院”改革发展有关情况调查,全面了解“三院”改革发展最新进展。二是加强与科技、编制、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温家宝同志关于农业科研机构转企问题的批示精神,跟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争取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定位,落实有关政策。
进度安排:2012年完成以上各项工作。
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
负 责 人:白金明
责任处室:政策体系处
协办单位:人事劳动司、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15.关于“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和“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
工作措施:一是依托转基因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重大项目实施,建立以需求定项目、以任务定经费的科研立项机制,在重大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实现“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逐步形成需求与研究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二是针对农业科研创新周期长、成果产出慢、风险高的特点,合理安排科研经费,探索择优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支持机制,对实施进展良好的项目和研究团队予以连续滚动经费支持。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对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等进行分类评价。对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科研项目评价时,淡化SCI、专利、获奖等评价标准,突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引进用户评价模式,吸收行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行业协会等技术用户参与评价。
进度安排:1-6月,组织开展调研,研究公益性行业科研(农业)专项等项目择优委托和竞争答辩相结合的立项机制,开展转基因重大专项等项目实施成效评价研究;7-12月,总结相关项目立项、评价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立项、评价的工作措施和政策建议。
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
负 责 人:白金明
责任处室:政策体系处
协办单位:财务司、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
16.关于“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
工作措施:积极争取科技部、财政部在国家基础性研究计划、高新技术研究计划、支撑计划等国家各类计划中增加农业科研领域的比重,加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科研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增加中央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国家和地方各级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开展农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
进度安排:按照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工作进度。
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
负 责 人:白金明
责任处室:高新技术处、产业技术处
协办单位:财务司
17.关于“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
工作措施:积极配合财政部开展调查研究,细化政策措施,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推动企业等社会力量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进度安排:2012年完成以上各项工作。
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
负 责 人:白金明
责任处室:政策体系处
协办单位:财务司
18.关于“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工作措施:一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培育有发展苗头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二是协助科技部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地考察、评估,积极推荐条件成熟的单位。
进度安排:2012年完成以上各项工作。
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
负 责 人:白金明
责任处室: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
协办单位:发展计划司
19.关于“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农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工作措施:一是制定和落实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按照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和产业需求对学科群内各个实验室、实验站进行职责定位和任务分工。参照指导性标准,尽快制订好每个实验室的具体建设方案,落实好各项具体措施。在单个实验室、实验站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学科群建设方案。二是提升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能力。编制《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力争硬件建设水平得到稳步提高。推动农业部科研经费逐步向重点实验室的稳定性任务方面倾斜,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等将探索由学科群来联合承担的机制。三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实验室之间、重点实验室与涉农企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之间,建立联合运行机制。引导推动各学科群对运行机制进行个性化创新。完善重点实验室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建立以对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支撑为依据的绩效评价体系。
进度安排:3月前,完成各学科群的启动工作;4月前,组织各学科群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5月前,完成全国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6月,审定批复各学科群建设方案;7月,向财政部汇报有关工作,争取支持;8-11月,推动工作开展;12月,阶段性小结。
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
负 责 人:白金明
责任处室: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高新技术处、产业技术处
协办单位:发展计划司、财务司
20.关于“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和“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工作措施:一是积极配合国家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推进气象信息共享,探索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全球农业温室气体研究联盟等机构作用,提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进度安排:按照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工作进度。
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
负 责 人:白金明
责任处室:资源环境处
协办单位:发展计划司、种植业管理司
21.关于“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工作措施:一是加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推进力度,启动实施2012年立项课题,完成2013年立项实施计划,重点支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5大作物。二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水稻、玉米、小麦等34个种植业体系的育种功能研究室,开展育种、良种繁育、种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稳定支持育种岗位科学家的技术研发和成果示范。三是努力加大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在种业领域的投入力度,争取更多种业项目立项。四是通过加强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鉴定与育种实际紧密结合,提高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收集与引进作物种质资源5000份,对10000份作物种质资源的基本农艺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编目繁种入库种质资源10000份。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机结合,创制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作物新种质100份,强化展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