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重要技术标准制定,支撑工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标准制定。按照调整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继续开展标龄满5年的行业标准复审等工作,成套成体系制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技术标准,推动原材料工业调整优化,加快装备工业优化提升,促进消费品工业改造提升。
(四)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制定。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计划”,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标准体系,组织编制重大技术标准项目计划,加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支撑。
(五)加强产业急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在经费、计划安排和审批发布等方面对产业急需、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给予优先和倾斜支持。积极探索综合标准化工作模式,深化综合标准化试点,继续推进电动汽车、物联网、三网融合、半导体照明、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综合标准化,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下达综合标准化项目计划,加快相关标准制定,发挥标准的整体作用,进一步加强标准与产业发展的贴合度。
三、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六)推进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国际标准化推进力度,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国际标准动态研究,积极参与重要国际标准制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自主技术成为国际标准,不断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七)加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技术标准跟踪和预警。联合有关部门推动国外标准预警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国外标准信息服务机制,及时收集和发布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信息。针对我国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较多的重点国家、地区,以及机电、纺织和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加强对国外标准类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评议和应对,帮助企业及时适应国际贸易要求的调整变化。
四、推进标准贯彻实施,提升工业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