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材料供应体制的改革,关键是在搞好产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开放市场。
机械工业的产供销能放活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市场开放到什么程度。许多企业担心改革中材料供应脱节,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一九八四年国家拨给机械工业部归口企业的钢材大约占总消耗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主要用于指令性计划及其协作配套。经与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物资局研究,认为可以一九八四年国家分配给各机械企业的钢材和铜、铝等重要材料为基数,核定后基本不变(国家重点任务有较大变动时再作调整),作为国家分配的指标,由企业直接订货,大宗大量的钢材由机械厂与钢厂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直达到厂,这部分约占国家分配指标的百分之五十;进口钢材也要力求稳定供应,直达到厂,目前占国家分配指标的百分之十六,建议增加到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按核定指标由机械厂直接向钢厂采购,也可通过本地或外地的物资企业采购。以后,随着原材料生产的增长,逐步扩大市场供应的部分,相对减少计划分配的比重。为了扩大投入市场的原材料来源,一方面原材料生产企业要通过增产增加自销;另一方面国家控制的原材料,也要拿出一部分投放市场,搞活和掌握市场;同时,各企业暂时不用的原材料也要投放市场,调剂余缺,加速周转。
燃料,电力也应按照计划供应指标签订合同,供需双方共同遵守。
(四)区别三种情况,扩大企业对自有资金的使用权。
用于消费的资金,由企业自主使用,工资奖金超过规定增长幅度时,通过税收加以调节。用于简单再生产的资金,也完全由企业自主支配,主管部门集中的百分之三十固定资产折旧应全部返回给企业用于更新改造,国家指定重点技术改造的企业要较快地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由企业按批准的规划内容自主进行安排,使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真正先行一步。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要纳入国家基建计划。
(五)扩大企业的外贸自主权。
我们赞成按照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的原则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加速技术引进,促进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机电产品规格、品种复杂,还要进行长期的售后技术服务,因此要扩大企业的外贸自主权,选定一批重点企业面向国际市场,让它们承担技术经济责任,在国际市场上经受锻炼和考验。核定换汇成本时要给予一定好处,按规定留给企业的外汇,有权自主使用,主要用于引进技术、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出口公司要实行代理制,负责组织国外的销售、商情和服务网点。这些,希望在外贸体制改革中加以考虑。
(六)为了保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搞活,逐步实现政企分开,相关的改革措施要基本上同步配套。政府有关部门简政放权与企业扩权要同步配套;产供销体制改革与价格、税收,信贷等管理体制改革要逐步配套,维护企业自主权与监督企业正确行使自主权的有关法规也要逐步配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