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煤炭工业“十五”规划

  5.依法取缔非法开采和关闭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取得阶段性成果。1998年底,国务院决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到2000年底,全国已累计关闭各类小煤矿4.7万处、压产3.5亿吨,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小煤矿随意布点、越层越界、乱采滥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办矿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趋于好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结构不合理。2000年,全国矿井平均每处产煤只有3万多吨。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年生产能力80万吨,是先进采煤国家的1/3左右。产量位居前4家的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9%,前8家为13%;119家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个企业年销售煤炭440万吨,市场占有率不到0.5%。没有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综合经营体系,经营效益受外部条件制约严重。
  2.技术和装备水平低。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占60%以上,大中型矿井生产设备老化,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煤矿用人多、效率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破坏和浪费资源现象十分严重。
  3.产品结构单一。2000年全国原煤入选比重只有35%左右,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燃烧,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进展缓慢。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
  4.煤矿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安全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事故隐患多,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差。部分地区煤矿,特别是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煤矿,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5.国有煤炭企业尚未摆脱困境。受煤炭市场供大于求以及煤价下滑的影响,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整体亏损,煤款拖欠严重。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矿井采掘失调,生产接续紧张,拖欠职工工资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国有重点煤矿社会负担重。
  6.资源枯竭矿区转产困难。长期以来,大部分煤炭企业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持生产及职工生活,没有资金积累,资源枯竭煤矿自身难以退出或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移。绝大多数煤矿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且远离城市,富余人员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7.矿区环境综合治理进展缓慢。煤矿地表塌陷面积日益扩大,煤矸石堆积占地增加,部分矸石山自燃,矿区瓦斯排放量大,粉尘浓度高,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
  二、面临的形势和市场需求
  (一)世界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煤炭需求展望
  近年来,世界煤炭工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通过兼并联合,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竞争力增强。主要产煤国家中,前三四家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以上。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煤炭公司,通过合并或购买煤矿股份等方式,实现了跨国经营。主要石油跨国公司拥有煤矿股份,发展煤化工、煤路港航等综合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二是拥有世界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的国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集中高效生产。德国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80万吨,波兰200万吨,英国180万吨。高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煤炭工业的面貌,发达国家在实现煤炭生产工艺综合机械化的基础上,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倍。三是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受到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先后研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四是欧洲的主要产煤国家煤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采取关闭经济效益差的煤矿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措施,导致煤炭产量下降。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