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青少年本人:
通过选择安全的方法,降低伤害危险,如使用安全装置,在安全的场所游戏;
在同伴和家庭成员之间促进伤害预防活动;
克制自己不与高危险行为沾边;
积极参与伤害预防运动和项目。
七、术语表
1. 伤害:是机体急性暴露于物理介质如机械能、热量、电流、化学能和电离辐射,并与之发生作用,作用数量或速度超过了机体的耐受水平而导致的机体损伤。在某些情况下,伤害是由于突然缺乏基本介质如氧气或热量而引起的。
2. 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信息,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和利用。
3.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死因监测(DSP):通过连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该监测系统通过概率抽样,在全国确定161个监测点,采取辖区管理和网络报告,其死因数据基本上准确地反映了我国死亡包括伤害死亡的真实模式和流行状况。
4. 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通过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发布伤害相关的信息,实现对伤害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的描述,从而为制定伤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该系统自2006年启动,由43个监测点的129家哨点医院构成,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其中有29个监测点同时为死因监测点,采用医院急诊室(包括伤害相关门诊)医护人员填报伤害病例报告卡片、经由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逐级上报的方式,收集当地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伤害发生的相关信息。
5. 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是卫生部于2004年4月下旬建立的。在最初的几个月内,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收集本机构的因病死亡病例,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进行网络直报。2004年8月初,卫生部下发了《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该方案要求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其门、急诊及住院的所有死亡病例,由以前的因病死亡报告过渡到了全死因报告。此后,该系统进一步发展,很多省的县级以下医院(主要是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参与了死亡病例的网络报告。
6.评估:是将客观实际同所确定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评估是任何预防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干预活动的始终。
7.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播健康相关知识,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8. 健康促进:是一个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渥太华宪章》确定了健康促进的3项基本策略,即为创造上述保障健康的若干必要条件所进行的倡导;为人们最充分地发挥健康潜能而向他们的授权;为了实现健康目标的共同协作,在社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的协调。上述策略由5项重点行动领域给予支持: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增强社区的能力;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9. 儿童:是指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
10. 伤害发生率: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伤害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伤害发生率(‰)=(某时期人群发生伤害的人数或人次/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1000 ‰。
11. 伤害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伤害的频率。伤害死亡率=(某时期人群因伤害死亡的人数/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100,000/10万。
12. 跌倒:是指突发的、不自主、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其中,“跌倒”指摔倒、滑倒、绊倒或者从水平面上的跌落;“跌落”指从一个平面落到另一个平面上或跌落入洞中或其他开放有口的表面。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十次修订本)对“跌倒”(包括跌落)的分类,跌倒包括下列情况:1)在涉及冰和雪的同一平面上跌倒;2)在同一平面上滑倒、绊倒和摔倒;3)涉及溜冰、滑雪、滑旱冰或滑雪时的跌倒;4)由于被别人碰撞或推动引起的在同一平面上的其他跌倒;5)在被他人运送或搀扶时跌倒(包括:在被运送时意外坠落);6)涉及轮椅上的跌倒;7)涉及床上的跌落;8)涉及椅子上的跌落;9)涉及其他家具上的跌落;10)涉及运动场设施上的跌落;11)在楼梯和台阶上跌倒和跌落;12)在梯子上跌倒和跌落;13)在脚手架上跌倒和跌落;14)从房屋或建筑结构上跌落或跌出;15)从树上跌落;16)从悬崖上跌落;17)潜水或跳水引起的损伤,除外淹溺和沉没;18)从一个平面至另一平面的其他跌落;19)在同一平面的其他跌倒;20)未特指的跌倒。 不包括:1)被别人加害;2)故意自害;3)跌落(入)(自):①牲畜;②燃烧的建筑物;③入火焰;④入水中(伴有淹溺或沉没);⑤机械(运转中);⑥运输车辆 。
13. 伤害缺课率:是指因伤害导致缺课的课时数占全学年学生应上课时数的百分比。伤害缺课率(%)=(因伤害缺课时数/全学年学生应上课时数)×100%。
14. 伤残调整损失寿命年:是一种测量特定人群疾病负担与干预效果的指标。是来源于寿命损失人年和忍受残疾的年数的综合指标,用来量化因伤害或疾病损失的健康寿命。一个伤残调整寿命就是因死亡或残疾而损失的一个健康寿命。
15. 致死性伤害:导致死亡的伤害,无论是立即发生还是后延发生,但都是直接由于伤害造成的死亡。
16. 严重伤害/终身残疾:造成终身残疾的伤害,如:致盲、致聋、失去某一肢体或不能行走、身体感觉功能丧失(如丧失视力或听力、丧失活动能力或言语能力)或失去精神行为能力。由于诊断和分类困难,情绪和心理原因不包括在内。
17. 中等程度的伤害:需要医疗救治的伤害或导致缺课或缺勤一段时间的伤害,或儿童不能进行日常生活活动,但又不需要住院的伤害(时间界限:在北京、江西和越南指1天,孟加拉、菲律宾和泰国指的是3天)。
18. 重度伤害:需要住院治疗10天以上的伤害、需要重要外科手术处置的伤害。
八、附录
附录1 医院伤害监测调查表
监测医院编号:□□□□□□□□ 卡片编号:□□□□□
Ⅰ 患者一般信息
|
姓名: 性别:1. □ 男 2. □ 女 年龄: 岁
身份证号码: □□□□□□□□□□□□□□□□□□
户籍:1. □ 本市/县 2. □ 本省外地 3. □ 外省 4. □ 外籍
文化程度:(八岁以上填写此档)
1. □ 文盲、半文盲 2. □ 小学 3. □ 初中 4. □ 高中或中专
5. □ 大专 6. □ 大学及以上
职业:
1. □ 学龄前儿童 2. □ 在校学生 3. □ 家务
4. □ 待业 5. □ 离退休人员 6. □ 专业技术人员
7.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8. □ 商业、服务业人员 9. □ 农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10. □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11. □ 军人 12. □ 其他/不详
|
Ⅱ 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
|
伤害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24小时制)
患者就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24小时制)
伤害发生原因:
1. □ 机动车车祸 2. □ 非机动车车祸 3. □ 跌倒/坠落 4. □ 钝器伤 5. □ 火器伤
6. □ 刀/锐器伤 7. □ 烧烫伤 8. □ 窒息/悬吊 9. □ 溺水 10. □ 中毒
11. □ 动物伤 12. □ 性侵犯 13. □ 其他 14. □ 不清楚
伤害发生地点:
1. □ 家中 2. □ 公共居住场所 3. □ 学校与公共场所 4. □ 体育和运动场所
5. □ 公路/街道 6. □ 贸易和服务场所 7. □ 工业和建筑场所 8. □ 农场/农田
9. □ 其他 10. □ 不清楚
伤害发生时活动:
1. □ 体育活动 2. □ 休闲活动 3. □ 有偿工作 4. □ 家务/学习
5. □ 驾乘交通工具 6. □ 其他 7. □ 不清楚
是否故意:
1. □ 非故意(意外事故) 2. □ 自残/自杀 3. □ 故意(暴力、攻击) 4. □ 不清楚
|
Ⅲ 伤害临床信息
|
伤害性质:(选择最严重的一种)
1.□ 骨折 2. □ 扭伤/拉伤 3. □ 锐器伤、咬伤、开放伤
4.□ 挫伤、擦伤 5. □ 烧烫伤 6. □ 脑震荡、脑挫裂伤
7.□ 器官系统损伤 8. □ 其他 9. □ 不清楚
伤害部位:(最严重伤害的部位)
1. □ 头部 2. □ 上肢 3. □ 下肢 4. □ 躯干
5. □ 多部位 6. □ 全身广泛受伤 7. □ 呼吸系统 8. □ 消化系统
9. □ 神经系统 10. □ 其他 11.□ 不清楚
伤害严重程度: 1. □ 轻度 2. □ 中度 3. □ 重度
伤害临床诊断:
伤害结局: 1. □ 治疗后回家 2. □ 观察/住院/转院 3. □ 死亡 4. □ 其他
|
填报人: 填卡日期: 年 月 日
注:此卡不作为医学证明。
附录2 学龄前儿童伤害监测调查表
幼儿姓名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出生日期_______年_____月____日
母亲姓名__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年____月______日
oooo/oo/oo 伤害发生的日期__ __ __ __年__ __月__ __日
|
oo:oo 伤害发生的时间_____:______(用24小时记时法)
|
o伤害类型:
1=交通事故 2=跌伤(跌、摔、滑、绊) 3=被下落物击中(高处落下物)
4=锐器伤(刺、割、扎、划) 5=钝器伤(碰、砸)
6=烧烫伤(火焰、高温固/液体、化学物质、锅炉、烟火、爆竹炸伤)
7=溺水(经医护人员救治存活)8=动物伤害(狗、猫、蛇等咬伤、蜜蜂、黄蜂等刺蜇)
9=窒息(异物,压、闷、捂窒息,鱼刺/骨头卡喉)
10=中毒(药品、化学物质、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农药,鼠药,杀虫剂,腐败变质食物除外)
11=电击伤(触电、雷电) 12=他伤/攻击伤
|
o此次伤害的发生为 1=无意伤害 2=自己/他人有意识伤害 3=不确定
|
o本次伤害在哪里发生?
1=家里卧室 2=家里客厅 3=家里厨房 4=家里卫生间 5=院子/楼梯/楼道 6=单居室
7=家里阳台 8=家里其他 (请具体说明_______ ) 9=社区/村镇的休闲活动场所 10=社区/村镇的道路 11=商业场所(超市,市场等) 12= 其他公共场所(请具体说明___________)
13=公办幼儿园 14=私办幼儿园 15=民办幼儿园 99=不知道
|
o伤害发生时正在做什么?
1=玩耍娱乐 2=吃饭 3=睡觉 4=上厕所 5=洗澡 6=行走 7=乘车
88=其他(请具体说明_________) 99=不知道
|
o伤害发生时和谁在一起?
1=独自一人 2=父亲和/或母亲 3=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4=老师
5=保姆 6=小伙伴 88=其他(请具体说明_________)99=不知道
|
o受伤后是如何处理的?(最后处理方式)
1=自行处理(家人,老师等)且未再就诊 2=急诊室/门诊就诊
3=住院 88 其他(请具体说明___________)
|
如果就诊,诊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o如果因伤害住院, 多长时间 _______天
|
o因伤害休息多长时间(包括节日、假期及周末)_______天 如未上幼儿园至少有一天不能
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洗澡、移动物体(搬东西或拿东西)其中一项
|
o诊治总花费:(人民币): _________元,其中:
自付诊治费用 ________元 保险公司________元 单位______元 肇事方________元
诊治总花费中借款________元
|
o交通总费用_________元,指因受伤去医疗服务单位看病所花的全部交通费
(包括救护车费用)以及看护人因照顾伤者所花费的全部交通费用。
|
o伤害结果: 1=痊愈 2=好转 3=治疗中 4=残疾 5=死亡
|
概括伤害发生的过程:
|
附录3 学校伤害监测调查表
区县: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班级:____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年____ 月____日 性别:___ ①男 ②女
家庭电话:______________ 父/母手机:______________
伤害发生时间:________年___月______日 上/下午______时
|
本次伤害: 1自己/他人无意伤害 2自己有意伤害
3他人有意伤害 4意图不确定
|
伤害类型:
1 交通事故 2、跌伤(跌、摔、滑、绊) 3被下落物击中(高处落下物)
4锐器伤(刺、割、扎、划) 5钝器伤(碰、砸)
6烧烫伤(火焰、高温固/液体、化学物质、锅炉、烟火、爆竹炸伤)
7溺水 8窒息(异物,压、闷、捂窒息,鱼刺/骨头卡喉)
9中毒(药品、化学物质、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农药、鼠药、杀虫剂,腐败变质食物除外) 10机械伤 11电击伤(触电、雷电)
12动物/昆虫致伤(狗、猫、蛇等咬伤、蜜蜂、黄蜂等刺蜇)
13他伤/攻击伤 14有意自伤/自杀
|
本次伤害在哪里发生?
|
11卧室 12客厅 13厨房 14卫生间 15院子/楼梯/楼道
16单居室 17 阳台 18家里其他 (请具体说明_______ )
21教室 22操场 23厕所 28学校其他 (请具体说明_______ )
31社区/村镇的休闲活动场所 32社区/村镇的道路
88 其他公共场所(请具体说明___________)
|
伤害发生时正在做什么?
1体育运动 2玩耍娱乐 3行走 4乘车 5骑车 6学习
7吃饭 8睡觉 9做家务 0其他(请具体说明_________)
|
受伤后最后的处理方式:
|
1 没有处理 2 自行处理(自己、朋友、家人、老师等)且未再就诊
3 急诊室/门诊就诊 4 住院 8 其他(请具体说明___________)
|
因伤害休息多长时间:_______天
|
因伤害缺勤多长时间:_______天
|
如果就诊,诊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就诊医院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院类型: 1街道医院 2区级医院 3 部/市级医院
4私立医院(私人诊所) 5其他
|
伤害结果: 1 痊愈 2 功能受限 3残疾 4 死亡 5治疗中
|
简述伤害发生的经过及原因
|
填表人: 填表时间:
|
九、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report on child injury prevention[S]. Geneva,2008.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Violence and Injury Prevention and Disability Department[S]. Geneva, 2008.
3. 世界卫生组织. 第2版(第十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M]. 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世界卫生组织. 2004年更新版. 全球疾病负担[M].日内瓦, 2008.
5. 曾光,耿玉田,荆瑞巍,等.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2):1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