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印发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的通知(二)

   不要让孩子穿不合脚的鞋子或大人的鞋子。不要给孩子穿裤腿过长的裤子,以免被过长的裤子绊倒。
   教育孩子不要在楼梯上推拉玩耍,不要跳级或下冲,防止跌伤。
   瓷器或玻璃器皿放在带锁的壁橱里,或孩子拿不到的高处。
   包裹家具锐利的边角,以防儿童碰伤。
   当儿童具有新的技能,如滚、爬和攀登时,要密切注意新的危险因素。
  图6 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导致儿童跌倒的致伤因素。
  图6 儿童跌倒常见致伤因素图(略)
  2)创造安全幼儿园、安全学校等安全环境
  儿童需要安全的学习、活动和玩耍场地。设计安全的活动场地要与城市规划、学校的设施建设以及社区配套结合起来。
  学校和幼儿园应建立学校安全制度,并有主管领导和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和维修运动设施,做好校园环境(包括设施)的安全巡查工作;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学生运动和游戏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注意预防游戏和运动中的跌倒;加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紧急救助技能培训。教育部相关法规和文件对建设安全校园和幼儿园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具体实施时请参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内容。学校所属辖区的公安机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应配合学校进行安全环境建设。预防学校发生的跌倒,常见措施见框3。
  框3  学校内跌倒的预防措施
  预防学校内发生的跌倒,主要措施应包括:强化制度和规定、改善环境以及行为调整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强化制度和规定
   做好伤害监测报告,指定专人收集和查看填写的伤害报表。
   学校成立安全组织,制定学校安全监督制度。
   根据伤害报告,制定全校范围的安全政策。
   为职员制定伤害反应和急救处置程序。
   强化规则,特别是为运动和娱乐活动制定规则。
   每月检查学校的房屋和用地安全,主要是娱乐区。
   对于学生轻微的犯规和打架也要进行处理。
   制定明确的政策,处置医务人员失职和运动教练的不在场行为。

  改善环境
   排除物理危险因素
  -室内应使用安全玻璃或将玻璃贴上防碎膜。
  -清除运动器械下面的沥青,以防滑倒。
  -使运动场地表平整(填平孔洞和车辙)。
   维护器械和设施
  -购物设施周围设警卫保护,以防拥挤。
  -保证运动器械维修状况良好。
  -组建工作态度积极的场地管理委员会。
   增加器械的安全性能和安全装置
  -在健身器下面的水泥地上放填充垫。
  -运动时配戴保护装置,如:头盔、护嘴、护眼、护膝、护腕等。
  -天窗上锁,以防学生上楼顶。
  -检查学生携带的器物,防止跌倒时被尖锐器物刺伤。
  -增加室内外照明。
  -为学生存放书包。

  行为调整
   在课间休息和娱乐时间,增加对学生的看管。
   上下楼梯处设警示牌,避免拥挤。
   培训学生做冲突解决的同伴调解人,帮助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 将学校场地安全性教育纳入学生的课程。
   对教职工进行伤害防控知识和技能教育。
   培训教职工如何完成伤害报告表格,告知如何发挥表格在预防方面的作用。
   培训教练、体育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急救处置和心肺复苏救助技能。
  3)创造安全的社区环境
  家长与社区预防保健机构及居委会联合,通过社区巡查和教育活动,及时清除社区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如加强建设工地安全巡查、覆盖孔洞、缝隙等。加强游乐场的设计、安装、检查和维护制度,使某些装置(如滑梯)在高度和结构上更安全;地面使用足够厚的塑胶或木质表层材料。框4和图7展示了我国社区环境改善的干预措施实施对儿童安全环境的影响示例。

  框4 “影像之声”看社区儿童步行安全
  “影像之声”是一种以影像记录现状的干预手段,它通过发动社区居民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某个公共问题,用影像记录下来,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政府制定的改进措施更符合社区需求。
  “‘影像之声’看儿童步行安全”的目标是提高社区中儿童步行者的安全。其主要的方法是儿童步行者以摄影的方法记录步行中遇到的道路安全隐患,并通过对照片的讨论和分析,总结出从儿童眼中看到的不安全环境因素,并向社区的主管领导提出环境改善的需求。社区主管根据儿童提出的需求,改进社区的步行环境,使之更适合儿童步行的安全。由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在上海花木社区开展的此项目,使社区道路中超过20处的危险得到了改进,儿童步行者的安全在社区中得以提升。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见图7。
  图7 儿童步行环境干预前后的变化状况图(略)
  3.法律和法规策略及措施
  针对某些特定危险因素,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应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其危害,并对法规不断强化。“消费者产品安全性”的相关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建立的儿童安全指南(Safety aspects:guidelines for child safety)是预防儿童跌倒的重要立法、执法依据。我国也正在逐步制定和完善产品相关的儿童安全指南。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将为儿童跌倒的防控提供制度保障。
  疾控人员应根据儿童跌倒的危险因素,对学校、幼儿园、社区和家庭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议,宣传、教育儿童及家长避免使用法规不完善的产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应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执行工作。
  针对校园、幼儿园设施和安全,教育部制定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规。这些法规为确保安全校园环境、伤害预防政策、应急处理预案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制保障。
  预防儿童跌倒应特别注意实施下列措施:
  (1)要求开发商为房檐、窗户和楼梯安装护栏和窗口限位器,限制窗户的最大开启宽度(2层及以上窗户的开启宽度应小于10厘米);
  (2)制定标准,限制运动设施的高度(欧洲建议在1.5米以下);
  (3)制定标准,规定游乐场地面和运动设施表面材料的厚度(用厚23~31cm的抗冲击表层材料,如沙子、木板等,用于预防游乐场设施相关的伤害);
  (4)制定法规,强制进行游乐设施的定期安全维护;
  (5)制定法规,限制婴儿学步车或“暴走鞋”的使用,或要求厂家对产品进行调整;
  (6)强化现行法规和执法力度,对新的产品、儿童家具、玩具及时立法并强化执行。
  国外发达国家通过上述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强化,大大降低了儿童跌倒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4.教育策略和措施
  教育策略指对相关群体进行伤害预防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伤害预防的知识和技能。单独的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伤害发生的效果很有限,应当与其他措施,如工程措施、法规建设等措施结合使用。实施教育策略应注意下列问题:
   教育对象:主要是家长、儿童青少年本人、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涉及儿童活动场所(如儿童游乐场)的负责人和职工。
   教育内容:要注意对不同情况和受众提供相应的核心信息。要特别重视对儿童监护人、看护者和照料者的教育。应提出几条预防跌倒的核心信息,如预防婴儿、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青少年跌倒的预防重点。强调加强儿童看管是避免伤害的首要和重要措施,是一切预防措施的前提。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应依据教育部门的指导进行安排。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儿童伤害预防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定,是学校安排相关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
   教育形式: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除了传统的讲座、课堂授课、墙报、参观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等电化教育形式进行。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积极进行儿童伤害预防宣传。针对儿童的教育要注意根据其不同年龄阶段和认知发育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
  常用教育措施包括:
  (1)在学校开展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生动活泼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跌倒的知晓率、防范意识和应对技能。如通过课堂讨论和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对学生经常发生的楼梯踩踏事故、运动伤害、郊游中伤害事故的防范和处理等内容进行知识和技能教育。告诉学生注意识别危险警示标志,远离危险环境,预防运动伤害,学习紧急救助等知识和技能,学习危急状况下的避险技能,等等。图8是危险警示标识。强调危险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正确互助、及时报告和求救技能。
  图 8 危险警示标识图(略)
  (2)对父母进行预防儿童跌倒知识和技能教育
  加强儿童看管是儿童伤害预防的最重要措施。家长在儿童看管和伤害预防方面起主要作用。对家长的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社区医生和保健人员在体检或预防注射时,提醒家长伤害预防的相关信息;对入园或入学的儿童可通过家长会进行教育和咨询。教育内容根据儿童的年龄、发育阶段以及所处环境确定不同内容。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咨询和教育内容见框5。
  框5 家长预防儿童伤害咨询和教育内容
  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家长的咨询内容:
  婴幼儿:注意预防儿童从高空坠落。窗户和楼梯护栏/门是家庭必备装置;不使用婴儿学步车;不要将婴儿单独放在任何家具上(如可变桌子、床或沙发等)。
  学龄前儿童:注意保护正在学习行走和攀爬的幼儿,不要到楼梯上、开启的窗户上、以及容易颠覆的重家具上玩耍。
  学龄儿童: 家长以身作则,教育儿童避免高危行为;对儿童强调某些特殊运动的安全保护装置的重要性,强调进行该种运动项目的合适的身体状况,加强儿童看管,教育儿童佩戴安全防护装置(参加滑冰、单轮轮滑和滚轴溜冰的儿童应佩戴头盔和护腕等)。
  青少年:应鼓励青少年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伤害的危险(如饮酒、吸烟和滥用药物);提醒参加有组织的运动项目(球类比赛等)和娱乐活动的青少年佩戴安全保护装置(如护镜等)的重要性和运动所要求的适宜身体条件;对各种溜冰或滑板等运动,更要强调保护装置的重要性。
  (3)对高危家庭实施支持性家庭巡查和教育
  利用预防保健人员进行家访或预防注射的机会,进行家庭巡查和伤害预防咨询。特别注意低收入家庭儿童跌倒危险因素的排查。
  (4)对父母、保健人员和公众进行大众媒体宣传活动和运动
  提高公众对预防儿童跌倒的认识和知晓能力。
  5. 治疗及康复策略和措施
  很多跌倒所致的死亡是由于送医院不及时造成的;缺少康复会导致终身残疾的形成。儿童、监护人或其他成人缺乏对儿童跌倒的重视和医疗条件差(费用高、路途远、就医不方便等)是导致就医不及时的重要原因。创伤好转后易忽视结构和功能的康复进而容易导致残疾。因此,跌倒发生后应及时救治,恢复后要及时做好康复工作,预防残疾发生。
  主要措施包括:
  (1)培训儿童相关人员(家长、教师和医护人员)急救护理的技能,使其获得急救的详细信息(见框6)。
  (2)健全儿科急救医疗设施和服务制度,使之便捷快速。
  (3)医疗急救机构的固定装置和诊疗程序应方便儿童使用。
  (4)健全伤者的康复与综合服务。
  框6 发生紧急情况时怎么办?
   如果孩子头部受伤,导致意识不清,要立即叫救护车。同时,将意识不清的孩子侧卧,手放在头下。这种恢复姿势有助于减少舌头向咽喉部的滑落,预防舌头影响呼吸。
   如果可能有骨折,儿童跌倒后不要移动。
   尽管孩子跌倒后有时会很快恢复,但有时头部损伤的反应表现得较晚,因此,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反应。如果他/她说某一局部部位疼痛,或有困倦表现,那么需要赶快就医。图9为紧急救助图示。
  图9 跌倒后的紧急救助图(略)
  6. 综合策略和措施
  综合策略是指将工程、环境、立法和执法、教育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策略。综合策略是儿童跌倒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干预策略。如家庭巡查和社区综合干预项目就是教育和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综合干预策略的产物。
  (1)家庭巡查
  对低龄儿童家庭的支持性家访和巡查,能够有效地促进家庭安全和降低伤害危险,是有效的干预措施。家庭巡查包括:改善家庭环境、提供家庭支持以及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咨询等内容。
  (2)社区综合干预
  有效的措施包括:结合媒体宣传和社区教育,在高层建筑安装窗户护栏,立法使游乐场更安全等。我国山东、青海和广东省进行的项目证明:学校社区综合干预项目(包括教育和环境改善措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预防跌倒的知识和技能,能有效降低伤害的发生率(见框7)。
  框7  我国学校儿童跌倒干预项目
  1. 青海省学校跌倒综合干预项目
  我国青海省进行的中小学伤害预防学校社区综合干预项目的内容包括:学校加固楼道防护栏、铺设塑胶跑道、增设警示语和标示等教育和环境改善措施。通过形式多样的干预措施,使学生的伤害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跌倒发生率由10.9%下降到6.0%以下。
  2. 广东省中小学运动伤害干预项目
  2005年-2007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连平县进行了中小学生运动伤害学校干预项目。干预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场所整治(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对运动器械实施保护性处理,楼梯设置滑带、分上下通道)、体育课安全要求等。实施干预的教育材料包括:安全知识小册子、家长手机短信、安全知识小折页、案例教育、安全知识动漫、致家长的一封信、校园广播、教室板报、海报、知识竞赛,同时包括了紧急救助的师生培训。
  干预结果:伤害预防知识提高了9.6%~40.3%;危险行为下降了13.6%~33.5%,伤害发生率降低了50.4%。元善镇干预后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从23.6%降低到12.0%。见图10。
  图10 学校综合干预内容图(略)
  7. 评估
  评估是将客观实际同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是项目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干预活动的始终。通过对计划和实施前的形成评估,可以了解目标人群的健康需求,制定适合目标人群的干预计划,寻找最佳干预途径,从而使干预目标、策略、方法具有针对性;通过过程评估,可以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的偏差而采取改进措施,并根据不断出现的情况变化做计划调整,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使计划实施按照项目要求进行;通过效果评估和总结评估,可以评估计划成败得失,从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开始新的计划。
  (1)评估类型及指标:
  1)评估的类型:按照项目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重点,可将评估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形成评估:形成评估又称需求评估,它是通过客观的科学方法在项目计划过程中和实施早期对计划内容进行的评估,对社区主要卫生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社区内的组织机构、政策和资源状况进行确定的过程。通过需求评估,为制订干预目标和选择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过程评估:过程评估是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估。主要是动态观察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和调整,控制项目质量。过程评估的目的是确保项目计划真正在实施,而且是按照项目要求的方式在执行。过程评估包括项目执行的所有方面。只有通过过程评估,对项目才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影响评估:在定义的危险人群中,评估干预在实施中对认知、信念、技能、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一般使用确定的指标,发现干预后是否确实出现了希望出现的变化,并确认效果是由这项干预措施引起的方法。也就是说,是一种确认效果和措施之间是否有确定的因果联系的方法。
  结果评估:干预对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其他健康状态指标产生的长期改变的效果。
  2)评估指标:常用于伤害的评估指标有:
   伤害预防知识知晓率:知晓率=(被调查者合计答对题数/被调查者应答题总数)×100%。
   发生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伤害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 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伤害的频率。
   致残率:在一定期间内,某一人群中,每百人中实际存在的残疾
  数。即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2)评估设计:项目评估计划应该与项目本身同时计划和执行,在设定项目总目标和分目标的时候就应考虑需要评估哪些目标,否则很可能无法评估项目的真实影响,所谓的项目效果就只能是项目实施者自己眼中的效果,不是真实的效果。
  采取哪种或哪几种类型的评估,取决于项目的目标。应根据项目目标确定采用哪种或哪几种评估类型,相应地采取哪种评估方法,从而设定有效的评估问题。例如,项目的一个目标是“目标学校的高中生中,因跌倒造成就医的人数增加
  30%”,那么评估调查的问题可以问“在过去一年中,你有几次因跌倒造成损伤而到医院就医?”。一般形成评估和过程评估较多的使用定性评估方法,影响评估和结果评估较多使用定量评估方法。
  一个好的评估计划应该包括下面的框架:
   过程评估的计划:通常包括所需信息类型、信息来源、收集信息的时间表和收集信息的方法。
   影响和结果评估的计划:通常包括要评估的样本数量、数据收集要点,还有定量评估的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 评估本身的管理和监督步骤:包括对数据收集人员的培训,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制定一个收集分析和报告的时间表。
  (3)评估方法:评估方法有许多种,一般在评估过程中会采用几种方法综合互补进行,评估者可以根据不同评估需要选用合适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评估方法,通常由评估者在被访者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观察,有时候也可在直接参与中进行观察,以学校为例:听健康教育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察干预场所的环境,如学校主要场所是否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学生上下楼梯是否按警示标识走,学校操场、教室是否存在危险等。
  2)专题小组访谈:专题小组访谈可用于评估的各个阶段,主要用于形成评估和过程评估。一般组织不同背景的目标人群,分别对相同问题进行讨论,从不同人群中得出对相同问题的全面看法。专题小组访谈的人数一般以7~10人为宜,讨论时间以1~1.5小时为宜。讨论要精心组织和安排,根据拟定的访谈提纲,按顺序进行逐题提问,一般情况下要进行录音。问题多为开放式,避免只回答“是”、“否”的问题,要容易理解并围绕主题,一次讨论问题以不超过10个为宜。主持人要控制讨论过程,当偏离主题太远时要及时引回主题。
  3)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通过事先精心设计的调查表进行,可用于评估目标人群的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设计调查表时必须定义明确,用词正确清楚,变量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调查以匿名方式为宜。对于行为的自我报告,有时候可用客观检测办法进行验证。如评估学生是否采用运动防护装置,可以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相结合进行。问题应以封闭式答案为主,这样回答方便,容易整理和分析。但希望被调查者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就要采用开放式。调查问题不宜过多,内容紧扣需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