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505号――公布绵麦367、川油36等57个小麦、油菜品种的公告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9月15日至27日播种,10月下旬移栽,移栽行距为0.3~0.4米,移栽株距为0.14~0.16米,每亩移植密度10000~14000株。直播种植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播量0.3~0.5kg,苗床齐苗后疏苗,11月中旬定苗,每亩留苗15000~18000株。2.肥水管理。苗床基施45%,复合肥30kg/亩,尿素5kg/亩。大田基施45%,复合肥40kg/亩,尿素7.5kg/亩,硼砂0.75kg/亩。12月底追施腊肥,开沟条施,每亩施尿素10~15 kg。抽苔后初花前每亩追施尿素10~15kg。3.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蚜虫,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加强菌核病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4

  品种名称:宁杂21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A7×05N33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宽大,叶色浅绿,叶缘锯齿状。花瓣较大,黄色,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58.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1.2个,每角粒数22.8粒,千粒重3.67克。菌核病发病率26.14%、病指10.44,病毒病发病率6.20%、病指2.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0.17微摩尔/克,含油量45.2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8.1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9kg,比对照品种增产8.8%。两年平均亩产172.5 kg,比对照品种增产8.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4.3kg,比对照品种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种期与当地推广品种相当,用种量育苗移栽每亩0.13kg,直播用种量每亩0.25kg。2.种植密度。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5000株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5%,N、P、K配合,缺硼地区增施硼肥;越冬期施用腊肥,占15~25%;苔期适量使用苔肥,占10~20%。4.病虫草害防治。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赤霉清等药剂喷雾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5

  品种名称:福油518

  选育单位:绵阳市地神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17A×R8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油200800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子叶肾脏型,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深绿,叶深裂,有蜡粉。茎杆粗壮,绿色。花瓣大、淡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52.2厘米,分枝部位32.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3.9个,每角粒数20.3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20.03%,病指8.82;病毒病发病率8.5%,病指3.5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35.9微摩尔/克,含油量43.8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0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7%; 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2kg,比对照品种增产6.7%。两年平均亩产167.1kg,比对照品种增产6.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8kg,比对照品种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育苗适宜播期为9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每亩苗床用种0.4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一般亩施尿素12~15kg,过磷酸钙50kg或磷酸二铵15~20kg,氯化钾10~12kg,硼砂0.75~1.0kg。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直播可适当密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6

  品种名称:绵油33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11MA-1×绵恢95-3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油2008003号)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中等大,叶色绿色,裂叶2~3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中等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黄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4.2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28.2个,每角粒数17.3粒,千粒重3.53克。菌核病发病率17.33%,病指10.94;病毒病发病率2.18%,病指0.8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0%,饼粕硫苷含量22.22微摩尔/克,含油量38.8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0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8%;平均亩产油量66.4kg,比对照品种减产12.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6kg,比对照品种增产4.1%;平均亩产油量69.4,比对照品种减产7.7%。两年平均亩产174.8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平均亩产油量67.9kg,比对照品种减产6.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4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上游区于9月15日至10月5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15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35kg,氯化钾15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宽行窄株种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7

  品种名称:湘杂油499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5NA×49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幼苗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淡绿,裂叶少,叶缘浅锯齿,无缺刻,有蜡粉,叶片无刺毛。花瓣较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5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0个,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3.7克。菌核病发病率15.8%,病指5.89;病毒病发病率4.7%,病指1.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0%,饼粕硫苷含量20.12微摩尔/克,含油量45.1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4.3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6%。两年平均亩产175.7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5kg,比对照品种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6~1﹕8。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腊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春后注意清沟沥水,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8

  品种名称:中农油6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055A×R2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绿,无腊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12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28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6克。菌核病发病率9.47%,病指5.80;病毒病发病率1.35%,病指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1.96微摩尔/克,含油量43.1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6.1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0%;平均亩产油量65.1kg,比对照品种增产5.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6.9kg,比对照品种增产0.4%;平均亩产油量74.3kg,比对照品种增产6.3%。两年平均亩产161.5kg,比对照品种增产1.2%;平均亩产油量69.7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0kg,比对照品种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根据雨水墒情,土壤含水等情况,每亩用种0.2~0.4kg。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8000~9000株;直播每亩18000~22000株。3、合理施肥。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70kg左右,硼砂1.5kg左右,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追施苗肥,在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kg,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硼肥,应在苔期喷施浓度0.2%的硼肥。3.防治病害。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9

  品种名称:天禾油10号

  选育单位:安徽天禾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