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505号――公布绵麦367、川油36等57个小麦、油菜品种的公告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7.9kg,比对照洛旱2号减产1.0%,减产不显著;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6.8kg,比对照洛旱2号减产0.9%,减产不显著。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1.5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左右。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适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咸阳和渭南、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青岛和临沂的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3

  品种名称:沧麦6005

  选育单位: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临汾6154/321-4-6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熟2天。幼苗匍匐,生长健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返青慢,拔节较晚。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上举,叶片较窄、平展,叶色灰绿。茎秆灰绿色、较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抗倒春寒能力较差。穗层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2.3万穗、31.3万穗,穗粒数28.1粒、26.5粒,千粒重38.7克、38.3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弱。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0克/升、804克/升,硬度指数67.0、65.1,蛋白质含量14.17%、14.23%;面粉湿面筋含量32.8%、34.5%,沉降值25.2毫升、28.2毫升,吸水率58.4%、60.2%,稳定时间1.8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 E.U、96 E.U,延伸性172毫升、172毫升,拉伸面积30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8kg,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3%;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52.1kg,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5.5%。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1.7kg,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2.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咸阳和铜川、河南西北部的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4

  品种名称:保麦10号

  选育单位: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石4185/96Y6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08012号)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株高76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片上举,后期旗叶干尖。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1.7万穗、38.1万穗,穗粒数36.1粒、35.0粒、千粒重39.6克、39.5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98克/升、792克/升,硬度指数65.0、62.0,蛋白质含量13.67%、13.35%;面粉湿面筋含量30.8%、30.9%,沉降值25.8毫升、27.2毫升,吸水率55.7%、58.4%,稳定时间2.6分钟、2.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01E.U、136 E.U,延伸性174毫米、138毫米,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5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50.7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5.4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25日至10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5万苗左右。浇好冻水,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5

  品种名称:京冬18

  选育单位: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F404/(长丰1/ore//双82-4/81-142)//931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京审麦2006004)

  特征特性: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早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3.9万穗、41.4万穗,穗粒数31.9粒、31.5粒、千粒重42.0克、42.6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抗条锈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8克/升、803克/升,硬度指数62.0、62.4,蛋白质含量14.71%、13.78%;面粉湿面筋含量32.4%、30.8%,沉降值31.8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5.7%、58.3%,稳定时间2.6分钟、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6E.U、164E.U,延伸性144毫米、136毫米,拉伸面积48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2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3%;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9.4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4.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8.1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4.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26日至10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10月5日以后播种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每晚播种1天增加1万基本苗。浇好冻水。适时灭草,及时防治蚜虫和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6

  品种名称:中麦41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贵农11/京411//京411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0厘米左右,抗倒性较好,落黄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1.9万穗、38.4万穗,穗粒数33.9粒、35.7粒、千粒重37.5克、36.8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0克/升、815克/升,2009年硬度指数45.8,蛋白质含量13.93%、15.31%;面粉湿面筋含量32.0%、33.2%,沉降值24.6毫升、29毫升,吸水率53.4%、52.2%,稳定时间1.9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8E.U、243 E.U,延伸性144毫米、171毫米,拉伸面积28平方厘米、60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9.5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9.2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0.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1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25日至10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浇好越冬水,返青期控制肥水,重施拔节肥,浇好灌浆水。注意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中高水肥地块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7

  品种名称:赤麦7号

  选育单位: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B37/94-5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成熟期与对照辽春17号相当。幼苗直立,叶片灰绿色,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较高。生育前期发育缓慢,抽穗后灌浆速度较快。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抽穗后旗叶轻度弯曲,叶长形披散。茎秆强壮,抗倒性较好。落黄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5.7万穗、39.1万穗,穗粒数34.2粒、33.6粒、千粒重36.2克、37.6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92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68.5,蛋白质含量17.56%、16.39%;面粉湿面筋含量37.6%、35.0%,沉降值53.5毫升、47.5毫升,吸水率58.1%、61.3%,稳定时间11.5分钟、5.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15E.U、435 E.U,延伸性179毫米、202毫米,拉伸面积146.8平方厘米、115.5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5.5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3.4%;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33.6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3.6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12.3%。

  栽培技术要点:春播以清明前后播种为宜,适时早播,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2万苗。夏播以5月20日左右播种为宜,栽培上采取巧施种肥,结合降雨追肥,及时收获等措施。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秆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和锦州,内蒙古赤峰的春麦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8

  品种名称:辽春23号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铁春1号/GI-7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成熟期与对照辽春17号相同。幼苗直立,叶绿色,叶耳淡紫色。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2万穗、42.9万穗,穗粒数33.1粒、33.0粒、千粒重30.8克、34.8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2克/升、814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71.4,蛋白质含量16.60%、15.89%;面粉湿面筋含量35.0%、32.4%,沉降值45.0毫升、46.0毫升,吸水率59.4%、63.1%,稳定时间19.8分钟、8.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0E.U、388 E.U,延伸性141毫米、168毫米,拉伸面积122.5平方厘米、86.0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9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3.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41.3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6.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4.7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地表化冻5cm时顶凌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2万苗左右,施好种肥。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注意防治白粉病、黑穗病、秆锈病和叶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和锦州,吉林公主岭,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及天津的春麦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9

  品种名称:北麦10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32664(96)/九三3U117//格来尼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株高103厘米左右,抗倒性一般。穗纺锤形,无芒,白壳,红粒、半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7.2万穗、37.5万穗,穗粒数34.6粒、37.5粒、千粒重32.5克、31.4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抗根腐病,高抗/中感(抗性分离)叶锈病,秆锈病免疫。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30克/升、807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54.7,蛋白质含量13.23%、13.39%;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5.6%,沉降值26.2毫升、29.5毫升,吸水率54.0%、56.4%,稳定时间2.7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5E.U、130E.U,延伸性172毫米、145毫米,拉伸面积37.3平方厘米、25.0平方厘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